赵玥看着手中的布包,指尖传来银子的冰凉触感,眼眶却渐渐发热。她知道,这些银子对苏云来说,或许是大半年的积蓄,可他却毫不犹豫地给了自己。她攥紧布包,郑重地对苏云鞠了一躬:“苏郎中,您的大恩大德,我赵玥永世不忘。将来若是能赶走金兵,我一定回来好好报答您。”
苏云笑着扶起她:“傻孩子,我救你,不是为了报答。我只是希望,咱们大宋的百姓,能早日过上安稳日子。”
当天下午,阿竹从山里探路回来,带来了好消息 —— 山路沿途没有发现金兵的巡逻队,只是在靠近无锡的一处山口,有几个山贼在活动,但他们人不多,只要小心避开,应该不会有危险。
苏云听了,放心地点点头:“那就好。阿竹,明天你就送姑娘去无锡,到了无锡城外的码头,会有人接应你们。”
“接应我们?” 赵玥有些惊讶。
“是我之前认识的一个船工,姓王,为人可靠。” 苏云解释道,“他经常在无锡和常州之间往返,熟悉水路。你们到了码头,找到他的船,报我的名字,他会送你们去常州,还能帮你们联系上周峰义士。”
赵玥心中越发感激,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句:“苏郎中,谢谢您。”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苏云就起来为赵玥和阿竹准备早饭。粥是用新米熬的,还煮了两个鸡蛋,是他平日里舍不得吃的。赵玥看着碗里的鸡蛋,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
吃过早饭,苏云把他们送到山口。他拉着阿竹的手,反复叮嘱:“路上一定要照顾好姑娘,遇到危险不要硬拼,先保住性命。到了常州,把姑娘交给周峰义士后,就赶紧回来,别让我担心。”
阿竹用力点头:“师父,您放心,我一定把姑娘安全送到,很快就回来。”
苏云又看向赵玥,从怀里取出一枚铜制的药铃,递给她:“这是我的药铃,你拿着。若是遇到什么麻烦,摇响它,附近若是有认识我的人,或许能帮你一把。”
赵玥接过药铃,铃身冰凉,上面刻着一个 “苏” 字。她紧紧攥着药铃,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苏郎中,您多保重。” 赵玥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也多保重。” 苏云挥了挥手,“走吧,路上小心。”
赵玥和阿竹转身,踏上了前往无锡的山路。走了几步,赵玥忍不住回头,看到苏云还站在山口,身影在晨雾中显得有些单薄。她用力挥了挥手,然后转过身,跟着阿竹,坚定地向前走去。
山路崎岖,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阿竹走在前面,熟门熟路地避开路上的荆棘和碎石,还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赵玥,生怕她跟不上。
“阿竹,你跟苏郎中多久了?” 赵玥一边走,一边问道。
“快十年了。” 阿竹的声音带着一丝怀念,“我小时候家里遭了灾,爹娘都没了,是师父在山里捡到我,把我带回医馆,教我识字,教我认草药。师父是个好人,这些年,他救了好多人。”
赵玥点点头:“苏郎中确实是个好人。等将来太平了,你一定要好好孝敬他。”
“嗯!” 阿竹用力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等赶走了金兵,我就跟师父一起,在山里好好行医,救更多的人。”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山路的艰难似乎也减轻了不少。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一处山泉边,阿竹从行囊里拿出干粮,和赵玥一起坐在石头上吃。干粮是苏云准备的饼子,虽然干硬,但就着清甜的山泉水,倒也吃得香甜。
“姑娘,你看,前面就是无锡的地界了。” 阿竹指着远处的山峦说道。
赵玥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的山脚下,隐约能看到一些房屋的轮廓。她心中一喜,加快了脚步:“那我们快走吧,早点到码头,也好早点去常州。”
两人又走了一个多时辰,终于来到了无锡城外的码头。码头很热闹,到处都是往来的船只和行人,有运货的商人,有逃难的百姓,还有一些穿着短打的船工,吆喝着招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