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战后汴梁

只怕朝廷根本无力承担全额饷银!只怕强行收权会激起更大兵变!这话他没明说,但在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赵桓脸色铁青,他何尝不知其中厉害?陈太初人虽走了,却留下了一个无比棘手、捆绑着朝廷手脚的军事遗产。改革?谈何容易!怎么改?钱从何来?如何安抚那些早已习惯“自谋生路”的骄兵?

“此事…容朕与枢密院、兵部细细斟酌!”赵桓只得强行按下,声音带着憋闷,“另一事!漕帮!此次亦从逆作乱,其帮众竟敢持械巡街,形同私军!必须严加整饬!剥离其武装,收归朝廷管辖!”

此事倒无人反对。打压漕帮,收回运河控制权,符合几乎所有朝臣的利益。但如何执行?漕帮势力盘根错节,与各地关联极深,强行清剿,又是一大难题。

最后,户部尚书再次硬着头皮出列,提到了最现实的问题——钱。

“陛下,即便不论长远,眼前赈灾修城的五百万贯…国库实在无从支应。各地税款未至,海外商税…已然断绝。臣…臣恳请陛下,仿效…仿效陈太初当年发行‘建设债券’之例,以云南大理铜矿未来岁入为抵押,发行‘赈灾债券’,向民间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赵桓眼睛一亮,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准!此事交由户部即刻去办!务必尽快筹集款项!”

然而,数日后,由朝廷背书、以大理铜矿为抵押的债券,在市面上却反响寥寥,认购者屈指可数。与昔日陈太初以金山金矿、南洋香料航线为抵押,被商人巨贾争相抢购的盛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茶楼酒肆间,商贾们窃窃私语:

“铜矿?听起来就不如金矿踏实…”

“朝廷的账…如今谁说得准?陈王爷走了,海外那些进项肯定没了,朝廷以后还能不能还得起本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