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北美来人

“王大郎……回来了!” 陈太初放下塘报,闭目片刻,胸中翻涌着一股难言的激荡与沧桑。那场浩劫中被他撒向西海的种子,竟在这靖康中兴的时节,循着怒海狂澜的轨迹,顽强地飘回了母港!

小山港,昔日的渔舟唱晚之地,如今已是大宋北方首屈一指的军商要津。

连绵数里的巨大水泥船坞如同卧鲸,向深蓝延伸。

当那艘饱经风霜、船壳覆盖着奇异藤壶与海藻、形制迥异于沧澜舸(它融合了金山造船术与宋船风格,更矮胖坚固,设有特殊的防浪内舱)的“海鹘号”缓缓驶入内港时,早已等候在码头上的王老汉(曾经的渔夫,如今汴梁糖酒行总商会大掌柜)与匆匆赶来的陈守拙(陈太初之父),几乎难以抑制身体的颤抖。

栈桥搭稳。

一个身影率先跃下跳板!依旧是古铜色的肌肤,身形却比当年更为雄壮如山,覆盖了半张脸的虬髯更添风霜霸气!

正是王大郎!岁月刻深了他的皱纹,却淬炼出如山岩般的沉稳与力量。

他身穿一袭硝制得颇为精细的鹿皮短褂,露出的粗壮小臂上疤痕累累,腰间挂着的长刀样式古朴,镶着一块暗青色的奇异石头。

“爹!陈老叔!” 王大郎一声嘶哑深情的呼唤,震得王老汉老泪纵横。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磕头。

王老汉颤抖着扶起儿子,粗糙的大手反复摩挲着儿子满是胡茬的脸颊,哽咽难言。陈守拙在一旁亦是眼眶发热。

随后下船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年龄稍长的男人——王伦。

他身上带着一股书生夹杂土匪气息,却穿着同样坚韧的鹿皮衣,背负一个沉重的藤箱,目光扫过林立的水泥船厂和忙碌的巨轮,眼中爆发出炽热的惊叹与欣慰:“好!好!江山有继,再造之功!太初……当真了得!”

在他身后,还有数位王家男丁女眷,皆是历经风浪的模样。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大郎身后一对少年男女——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郎,身材挺拔如初春修竹,眉目间既有王大郎的英气,又透着一股书卷沉静,正是其子王思初(思初,思中原之意);他怀中小心抱着一个两三岁、粉雕玉琢的小女娃,身旁紧挨着一个七八岁虎头虎脑、抱着木制小帆船模型的小男孩。

“爷爷!奶奶!”王思初抱着妹妹,拉着弟弟,恭恭敬敬跪倒。

那声呼唤,让王老汉夫妇彻底失态!王大郎的妻子,一位身材高壮、笑容明朗的妇人,赶忙上前搀扶,又催促孩子们叫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