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东哥,我之前不是说有看到酸枣木就砍点回来,不知道有没有?”我问道。

阿东抬起头,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有,还不少。那边山上有个酸枣林!就放在你屋子旁边!”

“太好了!”我眼睛一亮,“拿两根过来,再拿几根松木过来,我们来试着做点武器装备,看效果好不好用!”

“行!我这就去!”阿东应了一声,转身朝屋外跑去。

趁着这功夫,我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开始勾勒元戎弩的制作图。木炭在粗糙的地面上沙沙作响,每一笔都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注入力量。

元戎弩,又称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设计的一种连弩。这种弩最早被称为“元戎”,后来被后世称为“诸葛连弩”。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极大地提高了火力和命中率。诸葛连弩的设计独特而精妙,能够瞄准目标后发射,穿透力极强,且由于通过扳机发射,降低了使用者的体力消耗,使得射击更为便捷和高效。

它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首先是箭槽,这是连弩的灵魂所在。它用于存放箭矢,宽窄刚好能容纳多支箭矢并列排列。箭槽的下方是一个倒“L”形的弦槽,这是连弩的核心功能部件。它的设计精巧,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正是这个弦槽,让元戎弩能够实现连续射击,将战争的节奏牢牢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接着是弩身,它是整个连弩的支架,支撑起整个结构的稳定。弩身必须足够坚固,才能承受住发射时的巨大反冲力。我用木炭仔细地勾勒出它的轮廓,每一根线条都代表着力量与支撑。它不能有丝毫的松动,否则整个连弩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最后是拉杆,这是使用者与元戎弩之间沟通的桥梁。它的作用是拉弦和射击。当推动拉杆时,箭矢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从箭槽滑落到发射槽中,完成上膛的动作。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高的精度。一旦拉杆的设计有误,箭矢就无法顺利上膛,甚至可能会卡住,导致整个连弩报废。

我站起身,望着地上的草图,仿佛已经看到了元戎弩在战场上的英姿。它的原理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上膛的过程是这样的:在箭槽里放入足够箭矢后,向前推动拉杆。箭矢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滑落到发射槽中,与此同时,弦也被挂到了倒“L”形槽的拐角处。这个过程需要一气呵成,不能有丝毫的卡顿。每一次上膛,都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积蓄力量。

而击发的过程更是惊心动魄。将拉杆向后拉,倒“L”形槽会带着弦向后拉紧。随着拉杆的移动,弦的张力越来越大,仿佛随时都会崩断。当拉到最后时,挂弦处的结构会将弦猛地顶出,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将箭矢以惊人的速度射出。这一刻,时间仿佛都凝固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那根离弦的箭矢上,直奔目标而去。

我正沉浸在对元戎弩的构想中,阿东已经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手里拖着两根粗壮的酸枣木还有一些松木。“朔哥儿,你看,这木头够结实吧!”他把酸枣木往地上一放,拍了拍手。

我点了点头,拿起一根酸枣木,仔细端详起来。它的质地坚硬,纹理清晰,韧性特别好,非常适合做弓身和箭身,而松木比较轻,适合做箭匣和弩架。

“阿东,你去准备一下工具,我们这就开始制作元戎弩!”我大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

阿东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