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初一,蜀汉成都,尚是春寒料峭之时。
丞相府内,灯火通明,诸葛亮披羽扇、着鹤氅,神情肃然,站于大堂之中,面前一幅庞大的魏蜀边境地图正铺在长案之上。百官列立一旁,人人神色紧张。这一日,是诸葛亮正式宣布北伐的时刻。
“北伐,势在必行。”诸葛亮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今魏之政日衰,民怨四起,我大汉不可再坐观其变,须得乘机而起,光复中原。”
话音落下,全场静默。
随后,他目光扫视众人:“此次出征,我要亲自统帅大军,并带七员虎将同行:赵子龙、魏文长、马丁琳、马云騄、王平、严颜、马谡。”
百官中有人低声议论,赵云年近七旬,马谡未有大战经验,是否合适。但诸葛亮微微一笑:“子龙老而弥坚,征战经验天下无双;文长骁勇果敢,守卫有度;马岱、马云騄马家兄妹并肩征战,战阵配合天下少有;王平、严颜历经荆州、益州诸战;至于马谡——虽纸上谈兵,但其谋略奇诡,若能节制,反成奇兵。”
他顿了顿,又道:“其余守家者——蒋公琰、费文伟二人协佐陛下,保成都安稳。”
刘禅此时缓缓起身,走下台阶,来到诸葛亮面前,眼含不舍:“相父,此番出征……大概多久可归?”
诸葛亮长叹一声:“北伐不易,此战或需三年、五年,甚至十年。臣为此三年未曾离营,苦练士卒十万,此去,九成都随我北上。”
刘禅双手紧握,郑重说道:“相父,一定要保重身体,勿要太劳,朕在成都,等你凯旋。”
诸葛亮拱手跪地,重重一拜:“臣誓以此身,复我汉室基业!”
三月十三日,汉中褒斜道。
号角声划破山谷。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抵达汉魏边境,七将随行,旌旗招展,号令森严。
但出人意料的是,诸葛亮并未立刻发兵。他带着赵云、王平等人每日登高远眺,研读地形地图,测算敌军兵力,观察水草粮道。
赵云问:“丞相为何不趁敌军尚未动员,立即突袭?”
诸葛亮微微摇头:“魏人非凡,速战即易中计。今我军远道而来,粮草未稳,士卒疲惫,若轻举妄动,恐生变数。必须稳扎稳打,一战定势。”
魏延却不服:“丞相若再拖延,只怕魏军已传书洛阳,调兵在即!”
诸葛亮看他一眼,淡然一笑:“正因如此,我更要谋定而后动。静若处子,动若雷霆。”
三月二十一日,洛阳魏宫。
司马懿刚刚平定辽东,带回捷报——公孙渊已死,辽东归顺。朝堂之上,文武百官欢呼称庆。
然而,喜悦还未散去,边报飞至:诸葛亮亲率大军十万,抵汉中,疑似将北伐。
曹丕脸色顿变,重重一掌拍在龙案上:“诸葛孔明,果然未死心!”
他立即传召诸将,召曹真、张合、郭淮、高览入殿议事。
“孔明若真北伐,不可大意。”曹丕看向曹真,“你为主将,出镇长安,统领三军,守阳平关。”
“遵命!”曹真拱手。
“张合,郭淮,高览,尔等为副将,分别坐镇子午谷、陈仓、郿坞等地,务要守死要隘。”
“喏!”三人齐声应下。
“司马懿……”曹丕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中年大臣,“你方才征战辽东,身疲力竭,此战暂且休整。”
司马懿微微颔首,面无异色,但低垂的眼帘下,却藏着一丝冷笑:“诸葛亮……你终于来了。”
三月二十六日,阳平关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