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枋头之战-燕国最后辉煌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让慕容垂远走秦国的最后一战——枋头之战。

公元 369 年,桓温北伐,枋头之战拉开帷幕,这是桓温第三次北伐的关键一役,对三国局势影响深远,而慕容垂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时的东晋,内部权力争斗激烈。桓温妄图借北伐树立更高威望,进而谋篡皇位。前燕则不断南侵,东晋失地众多。前燕在慕容恪离世后陷入混乱,桓温瞅准时机,于当年五月率五万步骑从姑孰浩荡出发北伐。

那时,天下三分。

东晋偏安江南,占据长江中下游与东南沿海,像扬州、荆州等地尽在其掌控。士族门阀轮流执政,隐患暗藏。

经济上,因北方流民带来新农技而繁荣,农业兴旺,会稽等郡的商业与手工业也蓬勃发展。但军事上,北府兵虽精锐,整体兵力与骑兵实力却逊于北方。

前燕雄踞关东,涵盖今多省部分区域。

政治上由鲜卑贵族主导,胡汉共治,慕容恪死后内乱频生,贵族争权,汉族士大夫遭排挤,根基动摇,军威不再。

经济上曾因农业与畜牧业并行、商贸繁荣而昌盛,冀州等地尤为突出。

前秦在苻坚与王猛治理下崛起,版图辽阔,近乎统一北方。

政治清明,改革纳贤,集权巩固。

经济上重农兴水利,关中富足。

军事强大,融合各族,训练有素。

桓温亲率五万东晋大军,如汹涌的钢铁洪流,从姑孰气势磅礴地启程。

燃文书库

每一位士兵都眼神坚毅,誓要收复中原,还都旧京。

大军的战船在清水之上疾驰如飞,一艘艘紧密相连,浩浩荡荡。

进入黄河后,战船更是势如破竹,大军所至,沿途小城的守军望风而逃。

前燕军队在晋军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下邳王慕容厉在黄墟遭遇晋军,那简直是一场噩梦。

晋军如虎狼之师,冲锋时的呐喊震耳欲聋,似能冲破苍穹。

士兵们攻击迅猛精准,每一次挥剑、投枪都带着必杀的决心。

他们的战术精妙绝伦,小股先锋如灵动鬼魅,迅速插入燕军阵中,搅得燕军大乱,而后大部队如泰山压顶般扑来。

慕容厉试图抵抗,但他的士兵在晋军排山倒海的攻势下,瞬间作鸟兽散。

晋军所过之处,燕军尸横遍野,鲜血染红大地,慕容厉的军队如脆弱的沙雕,在狂风中迅速崩溃。

乐安王慕容臧匆忙赶来阻挡晋军,可面对的却是一支近乎无敌的雄师。

晋军的气势如燃烧的烈日,炽热得让人不敢直视。

慕容臧的军队还未站稳脚跟,晋军就如汹涌潮水般席卷而来。

他们的冲锋毫无破绽,整齐的步伐如同死亡的鼓点,每一步都踏在燕军的恐惧之上。

慕容臧的抵抗在晋军眼中如同儿戏,晋军轻松突破燕军防线,将他们杀得丢盔弃甲。

慕容臧只能在慌乱中逃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军队被晋军无情屠戮。

燕将傅颜在林渚严阵以待,然而他面对的是晋军前锋邓遐、朱序这两位战神般的将领。

晋军先派出一支看似散漫的小队佯装进攻,在燕军阵前挑衅。

傅颜刚要反击,晋军主力却如天神下凡般从侧翼包抄而来。

这包抄之势迅猛无比,燕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晋军主力如烧红的利刃切入黄油,瞬间将燕军防线撕开。

傅颜试图力挽狂澜,但晋军的攻击如暴风雨般猛烈,他的军队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窜。

经此一役,晋军的气势如日中天。

前燕上下得知前线惨败的消息,顿时陷入末日般的恐慌。

朝堂之上,那些平日趾高气昂的大臣们如今吓得面如死灰,瘫坐在地。

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更是惊恐到极点,浑身颤抖,眼中只剩绝望。

逃奔的念头在他们脑海疯狂盘旋,仿佛这是唯一的生路。

整个前燕宫廷如被地震摧毁的大厦,摇摇欲坠,混乱不堪。

七月,桓温驻军枋头,此地距邺城仅百里之遥。

桓温的军队如无法逾越的高山,压得前燕喘不过气。

营帐一座连着一座,好似连绵不绝的钢铁长城。

士兵们精神抖擞,巡逻队伍整齐有序,威严的气息让空气都变得凝重。

此时,前燕前兖州刺史孙元起兵响应桓温,这消息如重磅炸弹,将前燕脆弱的防线彻底炸碎。

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听闻,感觉世界崩塌,灵魂仿佛被抽离身体,只剩本能的恐惧。

在他们眼中,前燕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逃奔的想法愈发强烈,整个前燕被死亡阴影笼罩。

前燕军队在桓温一次次雷霆般的攻击下,防线化为乌有。

士兵们士气低落到极点,如一群被抽走脊梁的绵羊,眼神空洞无助。

战场上,到处是丢弃的武器和盔甲,残兵败将失魂落魄地游荡,仿佛行尸走肉。

曾经的前燕军队在桓温勇猛无敌的大军面前,像被戳破的气球,毫无还手之力,尽显无能与懦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前燕生死存亡之际,吴王慕容垂挺身而出,被任命为南征大都督,率慕容德等将领,领兵五万抵御晋军。

慕容垂深知桓温军事才能卓越,战前对晋军深入分析。

桓温的军队训练严格,作战经验丰富,此次北伐更是有备而来,水路运输保障了机动性和补给。

但长途作战的晋军对粮草依赖极重。

于是,慕容垂派遣慕容德率领一万五千骑兵奔赴石门。

这支部队行动迅速,到达后依据石门周边地形,巧妙设伏,严密监控晋军开渠行动。

一旦晋军动工,就迅速出击干扰,或用强弓硬弩射击,或直接冲击施工队伍,使晋军无法顺利开凿运粮通道。

慕容垂则在枋头正面应对桓温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