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章 你是让我们上火!

铜雀台正厅,无比宽阔的平台上琼香缭绕,灯火缤纷。屏风纱幔下,几十名身穿轻纱的王府舞姬,在乐声中翩翩起舞。

四周摆设着一圈楠木描金桌,千花碧玉盆,桌上摆着是珍馐百味、异果佳肴。如此豪华的歌舞宴会,真可谓重现了当年曹操大宴铜雀台的盛景。

然而,身为主办方的朱闻明朱知府,脸色却没那么煦畅。甚至仔细看去,还能见他眉梢正隐隐跳动,显然心头压着一团小火苗儿。

坐在他一旁四十开外,一身锦袍,气度儒雅的中年人。翻看着一摞摞临时抱佛脚,堆砌典故辞藻的诗词,也没有心情去仔细品味。

这位中年帅哥,自然便乃新任的河南按察副使王华。

叹了一口气,这位王华大宗师,试着安慰了朱知府一句:“朱大人,其实也不用太过上心。诗词摘句终究乃小道,比不得制艺科举。读圣贤书,格物致知,最终也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王华不开口还好,一安慰朱闻明便更加幽怨了:王宗师,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你这都说出来了,咱还怎么交流?

不错,此时两人都苦着一张脸的原因,就是因为收上来的诗词太碍眼了:本来质量就不怎么样,偏偏还有一些愣头青,写得那叫一个慷慨悲愤,恨不得学屈原投江而死一样,你说朱知府能不生气?

人家这次主办端午盛会,是为了啥?

都说过了是感念震灾已过,是庆贺白莲教匪伏法,是期待院试圆满落幕啊!

都如此明显了,还不知道写些歌功颂德、太平盛景的诗词来?

唉,文人傲气矫情,简直没药治!

越想着这些,朱知府就越加快了,翻阅诗词的速度:他不相信,一府的学子,难道就没有一人懂他的心?

终于,一篇文章落入了他的眼中,上来便是端正秀雅的字体,让人看了心旷神怡。再看诗的内容,朱知府细细一品,忍不住一拍桌案,道:“好!真乃一首好诗!”

一旁又在继续审阅的王华,直接被吓了一大跳:搞什么嘛,你还真的瘸子里选出了将军?就算如此,水平也强不到哪儿去吧?

是的,王华人家就不相信,彰德府这里能出什么好诗词。

北方中原向来乃四战之地,发展到明朝的时候,真正诗书传家的门阀,早渡过了长江跑到了南方。故而,大明南方文风兴盛,那是有目共睹的。

甚至,为了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稳固和谐,自明宣宗开始,便开始实施南北两榜分考的模式,以此来照顾北方的士子。

王华人家是浙江人,妥妥的考霸之地,而且还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而彰德府不过河南寻常一府,并且这些还都是秀才、童生

纵然王华再是敦厚温润君子,可水平差距就摆在眼前,哪里能会轻易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