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想起故人

乾隆负手漫步在这千年古刹之中,尽显帝王的威严与从容。

身旁,永琰像一只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一众侍卫则神色恭敬,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时刻保持着警惕。

他们来到一处开阔之地,眼前出现一方清池,水面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边的亭台楼阁和葱郁树木。

永琰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快步跑到池边,蹲下身子。

小手轻轻触碰着水面,溅起一圈圈细微的涟漪,晶莹的水珠顺着他的指尖滑落,滴入池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阿玛,这里可有名字?”永琰仰起头,天真地问道,稚嫩的声音在这宁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

乾隆微微一笑,目光柔和地看着永琰,缓缓开口,“此处叫阁老池。”

“阿玛,为什么叫阁老池啊?有什么典故吗?”永琰眨了眨眼睛,满脸疑惑,追问道。

乾隆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一旁的道长,“这就要请道长,为之解惑了。”

道长身着青色道袍,长须飘飘,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

他微笑着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关于这阁老池的名字,有两种说法。

其一,相传宋代的孙复、石介两位饱学之士,在此讲学论道。

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对儒家经典有着独到的见解,常常引得众多学子慕名前来聆听教诲。

他们的言行举止,皆为世人楷模,被尊称为‘阁老’,久而久之,这池子便因此得名。”

永琰听得入神,小脑袋里似乎在努力想象着两位阁老讲学的场景,忍不住又问:“那他们都讲些什么呀?”

道长耐心解释道:“他们讲授的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教导学子们要心怀天下,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担当的人。”

永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接着又问:“那第二种说法呢?”

道长接着说道:“其二,据传,金代的奉符县令吴侃与其母王氏,心怀善念,向岱庙敬献了九块玲珑石,放置于这池内及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