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日内瓦上的较量

日内瓦时间10月31日清晨,国际会议中心外,晨雾尚未散尽,淡灰色的光洒在玻璃穹顶之上。

“中微科技”五个英文字母,出现在会议签到背景板的第17行。

旁边是“ASML”“Applied Materials”“Tokyo Electron”。

有人看到后皱眉,有人则惊讶。

但没人敢公然表示反对。

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作为“输入方”身份,参与核心工业标准预研会议。

不是“观察员”,不是“合作方”,是“参数建议制定人”。

站在队伍前头的是卫国——不再是那个从美方半导体巨头出走的技术专家,也不是那个因女儿被威胁而愤然投奔东方的科技难民。

他今天的身份,是中国核心设备企业国际技术输入代表。

随行的是三人团队,分别来自量子验证组、纳米工艺实验室,以及外交部对外技术事务组。

会议尚未开始,法国代表低声议论:“中微是怎么拿到议题提交权的?”

旁边德国代表回答:“他们提交了第三代刻蚀设备的单向脉冲控制技术模型……据说通过了外交审核。”

一个声音低低地说:“这意味着我们得考虑——他们的标准。”

沉默蔓延。

与此同时,大夏国潇湘省委。

赵建国准时出现在办公楼八楼会议厅,今天这场“省委人事工作协调会”,是由省委常委会临时加开的。

会议议题简单却敏感——组织部就“高风险地方主官干部”建立双备案抽查机制试点,拟将星城市列入首批。

文件由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提交,看似中性,但谁都明白——这是对李一凡的机制试点的延伸“纠偏”。

所谓“双备案抽查”,就是组织+纪检双头审查,听起来合理,实则意图明显:借“规范”为由,再次从体制机制上敲打星城市。

参会人员神情各异,赵建国一言不发。

但当李永中发言结束,他却冷冷开口:

“星城市提交的机制建议已被国家政策机制组接收并并行立案,属于国家级观察项目。”

“我们潇湘省,如果要试点,不能挑中央正在推进的路线——这是常识。”

会议室一时间安静得落针可闻。

省委秘书长试图打圆场:“赵书记的意思是……”

赵建国盯了他一眼:

“我说的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