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烧炕

搭炕这个活计,说难也不难,但对于宋嘉他们三个来说,却无异于登天。毕竟,他们手头只有一张图纸,连真正的炕长啥样都没亲眼见过,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慢慢摸索。

就这样,宋嘉他们家的炕从开始搭建到最终完工,前前后后竟然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这期间,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重来,可谓是费尽心思。

与此同时,这小半月来,钟广鑫等人虽然天天都出门去寻找木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找到的木头却越来越少。更糟糕的是,气温也在不断下降,如今都快要低到零下五十度了!如此严寒的天气,实在是让人难以承受,最终他们也只能无奈地放弃继续寻找木头的计划。

至于那些好不容易找回来的木头究竟能够烧多久,宋嘉他们心里也没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之前气温突破零下四十度的时候,水管道就已经被冻住了,屋内的供水也随之停止。然而,如今停水所带来的影响与夏天停水截然不同。在冬季,只需在屋外随意挖几桶雪,将其融化后便能得到可用的水。如果觉得地上的雪不够干净,还可以选择取用房顶上未落地的雪来化水饮用。

像宋嘉这样居住在别墅区矮楼的居民,由于每栋楼都有楼顶,所以获取雪水相对较为容易。但对于住在公寓楼的人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没有楼顶可供取雪,他们不得不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

于是,一种新的谋生方式应运而生——卖干净雪。至于这些雪是否真的来自房顶上,那就不得而知了。有些人愿意花钱购买这种“干净雪”,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而另一些人则对此持怀疑态度,宁愿每天提着桶在楼下四处寻找相对干净的雪。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那些住在公寓楼的居民就连下楼取雪也变得异常困难。原因无他,仅仅是因为气温实在太低,低到已经无法保证正常供电了。就在宋嘉家的炕刚刚做好的第三天,整个居住区突然彻底断电,这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电量的消耗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因此我们提前就通知了大家断电的具体时间。不仅如此,我们还特别安排了暖棚的开放。不过,这个暖棚可不是免费开放的哦!它的开放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丧失工作能力的老人,以及在地震后失去了父母和亲人的年幼孩子。

对于其他人员来说,要想进入暖棚,就需要消耗一定的积分啦。当然啦,有消耗就必然有赚取积分的途径。比如说,负责打扫卫生、看守锅炉,甚至还有那几个已经播下种子的种植棚,这些都需要有人去做呢。而且,每天暖棚外面的雪地清扫工作,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只要你愿意动手干活,上面肯定会给你安排一份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的。

对于断电后民众的生活需求,相关部门已经竭尽全力地去考虑和安排了。只要民众们能够听从安排,尽管生活可能会变得艰难,但至少还能够维持生命。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毕竟,那种环境虽然能够确保生存,但生存的质量却令人担忧。

稍微有点条件的人都不太愿意去适应这样的环境。比如像他们这样在屋子里改建并搭建了炕的人,甚至还有人在屋里制作了壁炉。这些措施使得他们在断电后依然能够保持一定的温暖。相比之下,那些住在高楼层的人就实在没有办法了。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他们无法像其他人那样进行改建,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不过,住在别墅区的人们则早早地开始想办法改善居住环境。他们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争取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拥有取暖的条件。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显示出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因此,尽管别墅区的许多人已经离开了,但实际上留下来的人并不少,至少还有一半左右。他们之所以选择留下,一方面是因为不想让这好不容易重建起来的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寒冬过于极端,会逼迫一些人做出超越人性底线的事情。所以,每天的巡查工作依然在继续进行,这让留下来的人们感到十分安心。

回想之前,他们花费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成功搞定一个炕。那时候,由于完全没有经验,一切都需要靠自己摸索,所以进展非常缓慢。然而,当他们开始制作第二个炕时,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特别是在钟广鑫等人回来之后,六个年轻人齐心协力,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仅仅用三四天的时间就能盘出一个炕了。

至于在没电又没炕的那几天里,大家只能穿着厚厚的衣服,依靠火盆子来取暖。虽然这种方式有些原始,但至少能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受到一丝温暖。

不过这么惨的只有卢青徐志磊他们,等晚上各回各家后,赵晓慧直接跟钟广鑫爬上了铺了电热毯的床,屋子里还烧着一个取暖炉,虽然这样还是冷,但至少裹在被子里的时候是热乎的。

小主,

赵晓慧整个人在床上躺平,电热毯开到最高温,冻缩缩了一整天,这会儿才能舒服的伸展四肢。

钟广鑫倒是还好,没有赵晓慧那么怕冷,把地上的衣服捡起来挂好,又将屋子里稍微整理了一下,这才上床,看着赵晓慧像烙饼一样,热完了背面换正面,好笑的摸了摸她的头:"今天晾一晚上,明天就能烧了,等烧热了,我们就住一楼去。"

赵晓慧从被子里冒出半个头的看着钟广鑫: "老钟,我觉得我头顶凉飕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