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从文突然连下两旨。
第一,奏准了刘吾醒的《禁海策》,并着其掌总制定细则。
第二,宣布十日后启程北返汴梁。
圣旨一出,虽然已经恢复平静,但始终别别扭扭的江南,瞬间统一了声音,到处都是“圣天子在朝,天下幸甚”的歌功颂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时间,仿佛新生的大武朝真的已经盛世降临,哪哪都是好的!
在这种形势下,武从文的第三道圣旨没有遭到任何反对,甚至连质疑都没有。
正在筹建的备倭军,主将人选没有采纳任何人的推荐,武从文任命了张俊。
就是那个岳飞、韩世忠南下前,就和汴梁眉来眼去,南下后又一直在江宁按兵不动,即便最后被收缴了兵权也毫无怨言,人称弘光朝“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
在所有人看来,陛下这个任命的背后有两层意思。
一是酬功兼拉拢人心,报答张俊这类将领在南下时的配合。
二是仍然不信任江南人,不可能把十万大军交到他们手里。
这才正常嘛!
陛下到底是马上皇帝,怎么可能无底线的妥协,没点儿小脾气才不正常!
长江南北的明争暗斗迅速升温。
谁家出多少兵,分到几个军官名额,要不要争?
争夺迅速白热化,终于有人拿出了真正的家底儿,族中精英尽出,替换了先前的人选。
有人起了头,其他人被迫跟进,一时间最早的备倭军名单,简直被改的面目全非。
这还只是表象,隐藏最深的世家大族其实并不怎么看重兵权,甚至认为那是取祸之道。
这些阴沟里的老鼠最看重的,其实是相对不起眼的《禁海策》!
特许官船数量多少?谁家可以参与?禁海的力度究竟多严?实在轮不上的家族如何安排?
一时间,风暴的中心刘府从早到晚门庭若市,手持拜帖的队伍排出了二里地,满载的马车更是停满了半个临安城。
武从文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七月十五全家如期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