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一更)

进入八月(农历)后,北方的酷暑逐渐淡下去。

华北平原的农作物一望无际,和平年代,大兴水利后,农业会一年一年的稳定发展。

所望之处,田里到处是正在劳作的农民。

犹豫辽东战事的结束,山东一带的生活也安定了下来。

再也没有人在乡里去征兵了。

年轻的小伙子们不必再拿起刀剑,而是扛着锄头,推着铁犁,心满意足地在田中劳作。

女子不必再担心丈夫上前线,孩子也不必再做梦梦见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

多年的新农政下,农民自家的粮食也慢慢充裕。

崇祯看见一队由骡子和驴拉着板车组成的长长队伍,在水泥路上行驶。

板车上堆满了大包小包。

赶车的车夫正在哼着小曲,还有十来岁的小孩手里捧着一本小人书,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

最前面拿着一匹马的人,正在引路。

这是这个时代典型的粮商。

他们活动在村里乡间,用有限的运输里,收集粮食。

例如此时正在济南附近,他们会将这些粮食集中运输到济南府粮食局组建的据点,在那里卖个可以接受的加钱。

济南府粮食局则将部分粮食囤积起来,部分运输到济南城售卖。

这是一条已经成熟的产业链,由民间和官府相互配合组成的,是大城市慢慢崛起的时代,必然的产物。

不过,它的效率不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由于朝廷在西北大量扩充军队,漠南也维持着不少骑兵团,所以马儿不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骡子和驴才是随处可见的。

当然,这种产业链的成熟,也是依托于前些年朝廷在华北和华东修建的水泥公路网。

崇祯走上前,问最前面那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这位老乡,你这托运的是粮食吗?”

那中年男子大量了一眼崇祯,见崇祯带着一大群人马,非富即贵,连忙说道:“是啊,准备运到济南城。”

“你这粮食,卖的什么价格?”

“我们直接卖给济南的粮食局,每石03两。”

“那你这多少钱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