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这个消息,何秋的神经再度紧绷了起来。
何秋拿起挂在身前的望远镜一看,果然发现了这三个鬼鬼祟祟的家伙。
虽然他们穿着我军军装,但却很随意地瘫坐在地上,从行为举止判断并不像总部派出的接应人员。
何秋暗令机枪手戒备,并安排副中队刘小涛带领捕俘手迂回包抄了过去。
已经熟练掌握“白眼狼”语的刘小涛听到这三人果然在用“白眼狼”语交流,迅速将这一情报汇报给了何秋。
确认了对方是敌非友之后,狙击手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两名敌军特工也应声倒地。
最后一名敌人机警地躲在树后伺机而动,妄图逃出生天。
我军捕俘手一个箭步冲了出去,不想却被对方一个侧翻躲了过去。
当他再次起身的时候,手中已经多了把闪烁着寒光的匕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自幼习武的何秋一眼看出这小子是个练家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何秋决定亲自来对付他。
何秋瞅准时机直攻对方面门,这家伙同样不甘示弱挥舞着匕首瞄准何秋的胸膛直直地刺了过来。
见其亮出杀招,何秋一个鹞子翻身躲过了攻击,趁敌军还未反应过来直接使出一招擒拿手,从扣住手腕到锁住咽喉一气呵成。
何秋的动作干净利落,仿佛经过千百次的锤炼,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到位。
这名敌军显然没有料到何秋的反击如此迅速,手腕被扣住的瞬间,匕首已经脱手而出,“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何秋没有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紧接着一个转身,膝盖顶住对方的腰部,双手迅速锁住对方的咽喉,力道恰到好处,既让对方无法反抗,又不至于造成致命伤害。
“别动!”何秋低声喝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对方显然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落入了下风,挣扎了几下后,便停止了反抗,眼神中透出一丝无奈和愤恨。
何秋迅速从腰间掏出一根绳索,将对方的双手反绑在背后,动作熟练而迅速。
一场有惊无险的对决最终以何秋大获全胜而告终。
何秋知道,时间紧迫,敌军随时可能出现,必须尽快撤离现场。
何秋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埋伏后,朝队友们打了个手势,示意他们跟上。
“撤!”何秋低声下令,率先朝着预定的撤离路线奔去。
队友们紧随其后,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侦察兵们加快了步伐,夜色中,他们的身影如同幽灵般穿梭在密林之间。
从几年前开始,两山轮战转为冷炮互射,间以特工+侦察兵彼此渗透和步兵连排小规模交锋的战斗模式。
总部在决策两山轮战时,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以两山为实战练兵场,各部轮番上阵,将各级官兵好好打磨一番。
在前线侦察作战中,何秋带领全中队官兵们多次深入敌方排地雷、开通路、摸敌情、抓“舌头”,出色地完成前指赋予的各种任务,多数官兵荣立战功。
去年春节前夕,何秋带领全中队奉命在L山西侧伏击敌军。
这一仗,由于准备充分,敌情侦察清楚,仅用50多分钟就解决了战斗,歼敌40多名。
今年3月,何秋所部奉命于L山西侧某高地,在设伏捕俘不成的情况下,转为破袭战斗。
集中炮兵火力,一举摧毁敌苦心经营的所谓“模范阵地”,歼敌一百余人,有力地保障了主战场右翼的安全。
这次破袭战斗胜利结束后,何秋就带领一中队开始回撤。
突然,敌报复性炮击开始了,并动用了纵深内S制冰雹式火箭炮,实施纵火射击。
顿时,浓烟冲天而起,两米多高的连片茅草和灌木轰然起火,凶恶噬人的火舌四处飞舞;
连续几天的北风骤然间转为南风,卷着烈火以每秒十几米的速度,铺天盖地向我方阵地刮来;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在长达七公里的回撤通路上形成了几道凶险的火墙;
炙人的高温把地面烧得滚烫,引爆了被称之为“死神地带”的这片雷场,地雷不断炸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势越来越大,十几米高的烈焰奔腾狂飙,逐渐蔓延成三十多平方公里的一片火海,火光映红了半个天际……
全中队一百五十二名指战员的生命安全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面对烈火的威胁,一次火场干部碰头会作出了明确分工,何秋他们临危不乱,以身作则,果断指挥,带领全中队与熊熊大火顽强拼搏。
中队长何秋、三排长刘小涛带领侦察组、捕俘组的四十六名战士一马当先,突破了第一道火墙。
这时,一个旋风卷带着一片大火又扑盖过来,使他们再一次卷入大火之中;
几位干部、班长脱掉上衣,一面扑打一边向前冲,战士们踏着火势减弱的通道,又一次冲出烈火的包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