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涛想到了工资都存在镇上的储蓄所里,于是,就借了辆自行车到了储蓄所,没想到储蓄所从里到外都是他们团的干部战士,原来,战友们也都想到了储蓄所里的那点存款,想在部队开拔前把钱取出来,寄到家里。
看来,大家都想到一块了。
然而,令战士们感动的是,储蓄所的领导和职工看到这几天军人突然成群结队来取钱、给家里汇钱,队排得老长,虽然他们不知道怎么会这样,但可能都意识到部队要有行动了。
于是,储蓄所和邮局汇钱的柜台都停止了老百姓的业务,集中力量给军人办理业务。
第二天清晨,刘小涛和他的战友们早早地集合在操场上,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映照出他们坚毅的神情。
营长站在队伍前方,目光扫过每一位战士,声音洪亮地说道:“同志们,这次轮战不仅是对我们军事素质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意志和信念的考验。我们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坚决完成任务!”
副团长带着前指几十名干部战士先行出发了,刘小涛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当时,他们带着个人的装备和携行物资上了列车专用的车厢,2天后到了临沧下面的一个县。
这里距离边境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上级命令他们在此集结和训练部队。
于是,刘小涛他们和当地驻军接洽后,迅速开展工作,为后续大部队到来做着各方面的准备。
又过了十多天,师主力部队到达驻地,三营按照友军交接时提出的训练要求和注意事项,展开战前训练。
这一训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干部战士已基本适应了南方热带地区的气候和环境。
到了这里刘小涛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警惕敌情的出现。
每一次巡逻、每一次演练,大家都全力以赴,不敢有丝毫懈怠。刘小涛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但我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祖国,守护人民。”
12月,部队开进到边境线附近的一个镇,听当地村干部和驻军介绍,这里之前经常受到敌人炮击,边民对刘小涛他们的到来十分欢迎,提供了饮水、向导等方面的帮助,部队抓住点滴时间继续进行战前训练。
月底,刘小涛他们正式进驻战场,与撤出部队进行了一天的阵地交接。
一排早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一排了,排里增加了人员,但原来的主要干部都还在,各班普遍扩充了兵员,由原来的三三制,变成了四四制,开饭或者开会时,下面黑压压的一片都是军人。
没想到的是,进入阵地后的第一个袭扰他们的不是敌人,而是前线恶劣的自然环境。
刘小涛他们以前的驻地,气候环境都很适应,没料到进入阵地后,热带丛林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们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这些还都是在以前训练时忽略了的。
热带雨水多,空气潮湿闷热,阵地上杂草丛生,毒蛇、毒蚊虫在你不经意间就和你近身接触。
许多战士看到这些东西,心里很不舒服,毕竟蚊、虫、蛇来无影,去无踪。
晚上睡觉前必须搭好蚊帐,否则一个疏忽,蚊、虫、蛇就会在帐篷里和你同眠,一些胆小的战士,被这些东西折腾得吃不好、睡不好。
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挺闹心,阵地在敌人的火力范围里,官兵长期吃罐头,吃不上新鲜的蔬菜,缺乏维生素,带来了皮肤病等等一系列问题,吃上蔬菜和新鲜的肉就成了一大难事。
然而,战士们自有高招,因地制宜开展“战地南泥湾”活动,用炮弹箱就地取土栽种豆芽和蔬菜,在山头上养专门吃虫和草的鸡,这样一来,蔬菜和鸡肉、蛋就解决了,战士们用铁锹炒鸡,成为了阵地上的一道招牌菜……
然而刘小涛他们都清楚,最大的敌人是狡猾的敌军特工队。
一线阵地与敌人的阵地犬牙交错,而敌人的特工队又是我们之前教了多少年的学生和徒弟。
敌军对我军的技、战术十分精通,包括说话他们也听得懂,友军在交接阵地时,就一再嘱咐刘小涛他们小心特工袭扰破坏。
因此,刘小涛他们把防特工袭扰作为保证阵地安全的重要作战任务,采取“明暗结合、梯次配备”部署潜伏力量。
刘小涛在阵地上,曾多次带着精锐潜伏力量,埋伏在故人特工出入的重要点位,整天整夜潜伏,打击特工,确保我方阵地战友和装备绝对安全。
一天傍晚时分,刘小涛在4号阵地巡查,突然听到远处一阵隆隆炮声。
刘小涛意识到那是炮声,果然,十几秒后炮弹就砸到了他们的阵地上,他们迅速在战壕里隐蔽。
敌人打了十多分钟就停止了炮击,刘小涛他们还是经验不足。
以为敌人不射击了,或许下面是在搞什么小动作,于是进入观察哨位。
突然,敌人的炮又打了过来,而且比上一次更密实。
刘小涛和另外几名战友被堵在了观察点,形势十分危险。
他们不知道敌人为何射击,要多长时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