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后说道:“接下来,我们会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各大区的后勤深化改革。
希望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推动我们的后勤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这次后勤会议结束后,刘之野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基层调研。从边防哨所到岛礁驻地,从戈壁滩到两山前线,刘之野的足迹遍布全国。
刘之野每到一处,都会与基层官兵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在东北的边防哨所,他冒着严寒,亲自检查取暖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官兵们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中能够温暖过冬。
在岛礁驻地,他刘之野仔细查看淡水和食品的供应,确保物资充足,生活无忧。
在西部的戈壁滩,他顶着烈日,检查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确保官兵们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战斗力。
他还特别关注官兵们的心理健康,安排心理医生定期进行辅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一次次的调研中,刘之野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刘之野的改革措施逐渐显现出成效,基层官兵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官兵们的尊敬,也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
刘之野深知,这只是改革的开始,他将继续深入基层,倾听官兵的心声,为军队的后勤保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来,刘之野再次来到了辽东那座海洋岛。
几年前的那次调研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天的海洋岛已经焕然一新。
这时的吴成栋已经升任了团长,但他依然亲自来码头迎接刘之野。
刘之野走在岛上的柏油路上,看着周围焕然一新的营房和设施,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转身对随行的人说:“看到没有,这就是我们后勤改革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满足。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在海洋岛上,刘之野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他特意邀请了一些年轻军官参加,听取他们对未来后勤工作的想法。
一位刚从军校毕业的少尉大胆地提出:“首长,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后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物资调配的效率。”
刘之野听后,眼前一亮。
他站起身,走到那位年轻军官面前,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这个想法很好!”刘之野的声音中充满了赞许,“年轻人就应该有新想法。你们就是我们军队的未来,后勤工作的未来。”
接着,他环视了一圈在场的年轻军官,缓缓说道:“这位同志说的不错,信息化建设确实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我们要从传统的物资调配模式中跳出来,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灵活的后勤体系。”
这时,另一位中尉受到鼓舞也举手发言道:“首长,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注重后勤人员的专业培训。
只有提高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刘之野微微一笑,回应道:“说得好。后勤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具备战略思维。
我们要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座谈会结束后,刘之野特意与吴成栋单独交流。
他拍了拍吴成栋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成栋同志,你们营的变化很大,你当初功不可没。
但你不要原地搭步要继续前进,不要辜负组织的期望。”
吴成栋郑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不忘初心,在新的岗位上再上新台阶。”
夕阳西下,刘之野站在海边,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心中思绪万千。
离开海洋岛时,刘之野的心情格外激动。
他站在甲板上,回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岛,脑海中不断回想着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
从最初的艰难调研,到如今的蒸蒸日上,后勤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回到总部后,刘之野立即召开了总后勤部的专题会议。
他将此次调研的情况详细汇报,并强调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
“我们要把目光投向未来,为建设一支现代化军队贡献力量。”刘之野的话语铿锵有力,为未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这一系列的行动,不仅巩固了已有的改革成果,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标志着后勤保障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持续的、深刻的变革,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而这一切的背后,凝聚着像刘之野这样的领导干部智慧和心血,以及千千万万基层官兵的辛勤付出。
会议结束后,刘之野并未急于回家,而是独自坐在桌前,陷入了沉思。
他翻开笔记本,一页页地浏览着密密麻麻的调研记录和改革方案。
刘之野深知,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