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显摆!!!

一个月虽然只能赚十五六块,但总比在家吃闲饭好太多了。

而大多数人依然在……等待着期望的工作。

如今,做个体生意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很多待业青年不再天长地久的待业了,开始自主创业做起了二道贩子。

报纸上叫这些人个体户,燕京人管他们叫“倒爷”。

所谓的生意大多是倒买倒卖,在很多年龄大的人心里,更是认为做生意就是以前一直被打击的投机倒把。

如今,人们的思想还不够开放。

大多数人认为凡是搞个体的都是没有法子的人,都是铤而走险,偷税漏税的坏人!

开饭馆要本钱,还要请人,大家都没本钱,也付不起工资,自己也没那个手艺。

他们是被耽误的一代。

别说手艺了,历史知识都是来自于评书,地理知识都都是从新闻里听个大概,大家都差不多,没有一技之长。

所以只能空着两只手倒腾,你有货啊?

你要货吗?

中间赚个差价介绍费就行,就是靠着朋友多,路子野。

赚了点钱,奇装异服也开始多了起来。

西装自不必说了,那是混得好的生意人的标配。

但大多数青年还是爱喇叭裤,花衬衫,女孩还流行过一阵蝙蝠衫。

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玩大撒把,平举起两条胳膊,感觉自己能飞起来。

觉得好浪漫,如果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好土!

就像电影《青红》里的秦昊那样,

大分头,蛤蟆镜,西服领夹克,黄色外翻尖领衬衫,格子喇叭裤,尖头皮鞋,就是这年头最时髦的装束了。

如果再叼个小烟卷,一张嘴就你丫,我艹,他妈的,外加打架不要命,

要是还能随着动次打次再来一段扭屁股的迪斯科,足可以捕获众多少女的芳心。

随着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燕京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农贸市场。

说是农贸,不仅卖萝卜青菜,也有卖衣服的,但最著名的还是西单。

西单这边的衣服比较洋气,领导着燕京的时尚潮流。

今年在路口的东北角把角,开了第一家肯德基,天天爆满。

这肯德基是外企,服务员个顶个都是长得挺漂亮的燕京大妞。

那服务态度也是充满了燕京外企特色,两句话能噎死你,

“您别叫唤了,我知道您饿了,可我不得挨个上吗?

您去食堂吃饭不也得排队吗?

我这忙一中午了,也没吃饭呢,也饿着呢,我找谁去啊?

您看我叫唤了吗?怎么着?您有意见啊?”

服务员把桌上的小本递给你,“这有意见本,您哪不满意您都写上!别憋着!”,

你这刚奋笔疾书吭哧吭哧写好意见,她拿过来刺啦一声给扯下去,

兜里一装走人了,你再怎么叫唤,人家也不搭理你了,该等着还是得等着。

再往北路边是特别特鞋城,是闫解成师弟马伟都的朋友李成儒开的。

这关系绕的!

再往北拐进去就是劝业场,里面有几百个个体摊位卖服装和小吃。

如今的燕京人,你说你没在劝业场逛过摊儿,那您一定是郊区的或者不知道打哪漂过来的外地人,不是咱城里人。

这里练摊的大多是燕京本地人。

这年头城市里,户口、粮票和副食本限制了人口的流动,燕京城的外地人很少。

所以很多燕京人做着各种练摊儿的生意,的确有人因此赚了不少钱。

但等几年后外地人来了,燕京人就很少再做小商小贩的生意了。

没辙,在这个领域里,俺们老燕京人也着实干不过外地人。

如今的老百姓家里自行车、机械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成为象征。

私家车尚不流行,父亲的自行车上才是幸福感的载体。

像许大茂那样买辆几十万的车,那简直是爆炸性的新闻。

武侠小说、可乐饮料、喇叭裤、牛仔裤开始流行,时尚在变革。

这一时期,燕京的变化如潮水般涌动。

城市的面貌在不断地改变,这年头已经有人开始使用电脑了。

尽管当时还没有Windows系统,DOS系统的使用也显得有些别扭,但这标志着科技时代的到来。

刘氏四大金刚之一的刘述成,身为“刘氏金融投资集团”的当家人,已然将视线投向了计算机软硬件与互联网领域。

话说这互联网,早在 1969年便已出现,只是发展至今,尚欠成熟,还没有完全实现商业化。

这几年是全球互联网诞生的关键时期。

这时的互联网是几所大学里为了搞科研方便联,用了超级计算机做联系用的。

等再过上几年,才会出现社会性目的地互联网。

当然,就会出现商业目的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毋庸置疑,此乃未来之大势!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