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各自脑补(中):天子另有深意

关羽闻言皱眉道:“关中的马场,张绣和贾诩肯定也惦记着呢,比食邑,他们两个不比咱们少,而且他们毕竟是凉州人,对关陇地区的情况比咱们熟啊。”

“这……”刘备闻言颇有一些犹豫和为难,关中肯定要养马这不假,但贾诩和张绣不可能没有想法,而且客观来说他们确实比自己更合适。

但问题是谁都看得出这是一口大肥肉,他也想咬啊,拼食邑大家半斤八两,拼实权和天子信任的话,貌似他与关羽的这对组合怎么也要胜过贾诩张绣吧?

这可是关乎子孙后代万万世的事儿,可不是展现君子风度的时候。

陈群见刘备好像很纠结的样子,不由出声提醒道:“皇叔,你们毕竟大半都是幽州人,这食邑换股可没有三互法的限制,而且显然越是本地家族就越好,您又何毕舍近而求远呢?幽州难道就没有马政了么?”

简雍闻言撇嘴道:“幽州当然也要有马政,但受限于客观条件,幽州马政的规模肯定是无法与关中马政相比,恐怕都不是尚书台直属。”

“幽州之地胡汉杂居,必然带来大量的贸易交易,近海也可以捕鱼、造船、煮盐,渔阳还盛产铁矿,况且轮起来辽东地区同样也是属于幽州的,更是用武之地,难不成诺大一个幽州,比潜力真的比不上已经人口凋敝,只能放马的关中么?”

见刘备似乎还纠结,陈群只得叹息着劝说道:“贾诩、张绣二人毕竟都是降将,更何况当初在长安之时,贾诩虽极力保护了公卿与天子,但他毕竟是当时长安的第四号人物,也正是他,凭借自身威望来帮助李傕郭汜二人重整西凉兵马(李傕和郭汜在当时西凉系之内地位至多第八第九),否则说不定现在掌权的还是王允。至于张绣,天子当年东逃时凄惨得我等人臣都不忍听闻,难道罪魁祸首不正是其叔叔张济么?”

“皇叔,此二人立下得功劳虽大,但都有前隙,凉州人虽然在朝中也算颇有一席之地,但底蕴有限,后劲注定不足,此二人做到如今的位置,实则已经是极限了。换言之,两人作为凉州派系的领头羊,是注定无法自成一党,只能另择一党魁依附的啊!”

“而皇叔您与诸位将军出身于微末,相交往全靠性情相投,幽州与凉州看似一东一西,但实则是州情相似,民风类同,如今这三互之法愈发的严苛,幽州人去凉州当官凉州人去幽州当官岂不是正合适?贾诩更是还管着幽州呢啊!”

“皇叔,贾、张二公与您来说只可为援,万万不可交恶啊,如果你真的要跟他们二人争夺关中马场,他二人一定会转而与杨彪联手一同跟您去争股份,这杨彪可是弘农人!”

“这……”

刘备闻言,愈发的为难了起来。

说实在的,如果是他自己选,他倒是宁愿与这贾、张二人为善,不就是在关中养一些马匹么,让了也就让了。

但作为幽州派实际的首领党魁,身边还跟着那么多的兄弟呢,那还有一个要跟他同上一条船的关羽呢,人家也是县侯,幽州能有这样体量的官营作坊,容得下俩县侯么?

这个选择,可是关乎于子孙万代的。

法正见状,却是大口地喝了一口烈酒,出言道:“主公若是选了关中,而不选幽州,恐怕就不止是交恶于贾、张二公了。”

“哦?此言怎解?”

“皇叔,天子将我介绍给您来当府臣,除了要树立一个样子给天下人看之外,恐怕,还是另有深意啊。”

刘备一听立马就坐直了:“天子居然还另有深意?”

“皇叔您想,如果单纯的只是为了这府臣、汉臣之别,天子为何不让我跟杨太尉?我是扶风人,他是弘农人,我在关中流民中还算颇有一些声望,我们法家与弘农杨氏,也是有旧的,算起来打我祖父起还是他们杨氏的门生故吏,怎么看,我跟他都比跟您合适吧?”

刘备闻言点了点头,这个,确实也是他所疑惑的。

难不成这里面居然还有什么门道?

“皇叔可见过我应考时的试卷?”

“这……我还真没来得及看”毕竟这法正能当上这个状元,完全是因为他怼得管宁灰头土脸,胆魄可嘉,跟学问好像关系并不如何大,况且刘备本人又不是儒生出身,让他去参加科举的话累死也考不上进士,你让他去看状元的卷子,他也看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