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书生有种 大明总督 2339 字 2022-09-06

苏贤与唐家联姻,是严格按照三书六礼的古制进行的。

三书: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大半个月前,苏贤登唐家门,一天之内完成了纳采、问名、纳吉三个流程,并约定一个月后完成纳征的仪式。

纳征,其实就是送聘。

这个“聘”包含两个东西,聘礼,与三书之一的“聘书”。

同时,将聘礼列成“礼物清单”,便有了三书之二的“礼书”,也将于送聘当天送到唐家。

还有,一般也会在送聘的当天完成“请期”的仪式。

所以说,送聘之后,三书六礼中就只剩下“亲迎”与“迎书”两个项目。

何谓“亲迎”?

亲迎就是用八抬大轿将新娘子抬回家,然后举办婚宴、入洞房!

何谓“迎书”?

迎书就是接新娘子过门之际,送到女方家中的文书。

是故,送聘之后,唐家嫡女唐淑婉,算是半只脚踏入了苏家门,可以说是苏贤的未婚妻了。

按照当初的约定,纳征……也就是送聘的日子,定于一个月之后,算下来距今仅仅只有五天的时间!

送聘的时间紧迫之外,苏贤还有另一个头痛的问题,那就是聘礼中必须包含一件富有意义的礼品!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需要一件“定情信物”,或者“订婚礼物”。

苏贤现在十分富有,金银珠宝要多少有多少,可这些俗物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足以挑起定情信物的重担。

若真的送这些俗物,恐遭人家笑话,唐淑婉毕竟是才女,人家又不缺那些东西,苏贤必须寻得一件富有意义的礼品方可。

可他寻了大半个月,愣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直到现在。

……

回到瀛州城的第二天。

苏贤将手头上的事做了个优先排序。

抵御北方辽国之事固然重要,但言大山未归,苏贤没有任何头绪,所以他准备优先处理与唐淑婉的婚事。

唐淑婉……他虽早就认识,可仔细想想,两人说过的话甚至都没有几句,就这样结婚总感觉过于草率。

于是乎,回到瀛州城的第二日,苏贤便准备了一份简单的礼物,乘车赶去瀛州州衙后宅,打算与唐淑婉聊聊天,增进一下感情。

可是他的计划失败了。

没能见到唐淑婉。

唐淑婉正在“待字闺中”,真真实实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连府中熟识的男性仆从也不能见,甚至是准岳父唐矩。

苏贤就更不能见了,按唐矩的说法,两人的相见之日应该是在洞房花烛之夜,在此之前需要避嫌。

苏贤并未强求。

转而与唐矩聊起了辽国的局势……

经此一聊,苏贤发现唐矩竟对辽国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某些观点令他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看来,这个准岳父也不简单!

瀛州刺史的职位,似乎不能匹配他的才能……

回到侯府。

苏贤刚来到书房坐下,就有丫鬟禀报说,幽州守军大营将军罗干登门拜访,人已在府门外恭候。

“幽州守将罗干?他不在幽州待着,跑来瀛州作甚?把人带来书房。”

苏贤随口吩咐。

不一会儿,罗干来到书房,粗声粗气的拜道:“幽州守将罗干,拜见侯爷!恭喜侯爷加封‘左武卫大将军’!”

苏贤客气一番,然后问出心中疑惑,幽州守将不应该出现在瀛州才对。

罗干解释说,他之所以来到瀛州,是为了见一见瀛州城北大营中的将军,洽谈共同预防辽军南下之事。

他本打算今日返回幽州,临行前听人说苏贤从神都回来了,他便暂停北返,匆匆登门求见。

他也没有特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苏贤道喜……

话说,瀛州城北二十里处的行军大营尚在,兰陵公主回京后并未拆除,大营中尚有数位将军及五万精锐。

女皇派苏贤坐镇河北道,给予了诸多便宜行事之权,比如说这五万精锐,苏贤就可以凭手中的金牌进行调动。

苏贤听完罗干的解释,点了点头,接着与之聊了一些杂事,最后督促罗干立即赶回幽州,现在是非常时期,身为幽州守将的他还是不要乱跑为妙。

“末将告退。”罗干抱拳,转身离去。

“罗将军且慢。”苏贤却又将之叫住,临时起意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