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童今年12岁,是我舅家的老大,他弟是二胎,所以还小,才五六岁的样子,我们三个是年龄差比较大的表兄弟。

陈渊童从小就很聪明,是聪明得在我们当地都非常出名的那种,从他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家对他抱有很重的期望。当然,从我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我爸妈对养育我的态度有多随意。

我应该是刚上初中的年纪,和陈渊童相处过一阵子,那时他已经可以像我的一个同龄人一样对话交流了,而我却还没有察觉到哪里不对劲,在短暂交流后,他提出想看比较有趣的电影,我想着都是男孩子,就选了一部推理探案题材的电影来看,影片最开始放的时候,他还披着小孩子的皮囊,用天真的语气问我:“哥哥,这里出现的阿姨是不是就是片头回忆的那个小女孩?”

我想,嗨,终究还是小孩子嘛,电影都看不懂,最终还是要靠哥哥来解答疑惑。

于是我拿出标准大哥哥的姿态,耐心地为他梳理目前的人物关系,在他崇拜的注视下,得到极大满足。

可这片子不愧是得过奖的,前半部分看似温和,实则处处细节渲染深埋伏笔,到了后半部分充斥着反转与利益博弈,把我一个半大不小的初中生给唬得一愣一愣的,直到影片结束还没回过味儿来。

陈渊童见我不说话,突然开口说:“凶手是那个警察。”然后从头到尾给我分析了一通,竟然还真的把剧情凑上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和他看的不是同一个电影,便问他:“你以前看过这个电影吗?”

陈渊童摇头。

我还不信这个邪了,于是那天下午我们又看了足足3部电影,我负责沉思,陈渊童负责为我表演他的拿手好戏——在剧情发生的前一秒就完整地预测出来,并且可以在故事进展不到二分之一的时候就给出结局的几个可能性。

普通人理解的聪明,可能就是所谓的IQ很高,记忆力好,在学校里做题飞快拿奖手软。而陈渊童是不仅理论理解得快,还充分地了解社会的人情世故,在一堆线索里拿角色的性格来推演剧情、总结套路和反套路,这已经远远超出一个小孩子的能力范围了,我甚至觉得荒谬。

他这分明是看我开先不把他当回事儿,在这这人等着给我一记实力碾压的重锤呢!

陈渊童算是个特别极端的例子。

他们这代小孩子一出生就占据了非常好的网络资源,生活水平和家庭氛围也不知道提高了多少,以前我们小时候只能玩泥巴,现在的他们央求家长要买平板电脑,几乎拥有了和成人一样的信息接触权,被互联网浪潮裹挟着学会了很多新兴的知识,思想的成熟速度也被压缩,越来越早慧。

他们可能很早就不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了,这让我觉得有点失落,我直到小学毕业,都还相信魔法世界真正存在,我会收到录取通知书啊……虽然那有点傻,不过天真不是儿童的自然属性吗,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急着变成大人呢?大人的世界没有滤镜,很难看啊……

电视上正播放着假期档的电视剧,我看陈渊童没有换台的意思,就没换了,打开手机开始刷时间,一旁的陈博童看见了呜呜直叫,拉着陈渊童的衣角说他要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