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闻言,回过神,看向公孙策,低沉开口,“算是有吧。”

公孙策闻言,不由有些欣喜,“哦,说来听听。”

“第一,侉依族。第二,常雨蒙放,第三,那酒瓶。”

公孙策一听,心头一震,侉依族也就罢了,酒瓶也可以理解,但常雨蒙放?!公孙策紧盯着包拯,为什么包拯会提到常雨蒙放?!莫非……包拯已经知道?!不!怎么可能?!公孙策心头深吸一口气,努力平静下来,低声问道,“为什么是常雨和蒙放?”

包拯看着公孙策,语气平静,“第一,应院长的书房里有常雨卖的香料,第二,常雨和蒙放两人身上都有共同的香料味道。”

公孙策闻言,一愣,就凭这个?“包拯,这样,是不是有些……牵强?”

包拯盯着公孙策,缓缓开口,“还有,最后的一个原因,一年前,你曾经对蒙放老师说过一句话——”

公孙策心头一颤,一年前?

“一年前,你说,放下才是最大的救赎。”

公孙策脸色一变,有些惨白,原来,一年前,自己对蒙放老师说那个故事和话的时候,包拯早就知道了?!

见公孙策的脸色变得惨白,眉眼间还带着惊惧,包拯心头不由有些发紧,下意识里就伸手紧握住公孙策的手,放缓声音慢慢说道,“我知道,你定是在一年前做了什么梦,所以才会对蒙放老师说那些话,但是,你没有告诉我,我便没有说出来,只是,现在,死了展俊,死了应院士,死了一个瞎子,公孙策……你现在不想说也没关系。我说这些也不是要你说出来,只是,你问起,我才说而已。”包拯慢慢的说着,看着公孙策灰白的脸色,还有那眼里依然藏着的犹疑,包拯心头苦涩,公孙策……是否,我就真的那么不值得你相信?

公孙策慢慢垂下眼帘,一年前,一个偶然,他终于等到了可以对蒙放说那些话的机会,他便虚构了一个故事:

“有户人家在一个雨夜里救了一个江洋大盗,谁知道,那江洋大盗却将他们全部杀死,夺走了他们的家产,那户人家的母亲在最后紧急关头,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藏在了地窖里,那对儿女后来长大成人,终于找到了那大盗,谁知那大盗已经改头换面成了一名商人,而且还是颇有善名的商人,做了不少好事。那对儿女杀了那大盗全家,朝廷追捕,将他们缉拿归案,并斩首示众……老师,你说,这对儿女错了吗?”

“怎会有错?为报父母之仇,怎会有错?”

“可是学生以为,他们错了。”

“哦,他们错在何处?”

“他们不孝。”

“不孝?为父母报仇怎会不孝?”

“老师,当初他们的娘亲拼死救他们出来,难不成就是想让他们报仇吗?以学生看来,他们的娘亲拼死相救,其实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活着而已。但他们的这一生都活在仇恨里,最后还落得那样的下场,岂是孝顺?”

“……以你之见,难道就这样置父母的深仇大恨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