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 24 章 盛世最后一位宰相

“其实我有两位老师,他们也很仰慕张老。”李长安搓着手,眼巴巴的看着张九龄。

张九龄:“?”

这怎么还连吃带拿的?

“公主还没到开蒙的年纪吧,何来的两位老师?”张九龄疑惑询问。

李长安得意道:“我天资聪颖,开蒙早。我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教我习字的老师颜真卿;另一位是叫我读书的老师,沈初,他们都很仰慕张老。”

“你竟是跟着颜真卿习字。”张九龄命家仆拿来两本书,递给李长安,“这是老夫的诗集。”

李长安厚着脸皮把两本书的封面翻开:“还请张老签个名字。”

连书都送了,签两个名字也没什么,张九龄提着笔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沈初是何人?他写过何诗?老夫好像未曾听闻过他的大名。”

沈初虽然已经在长安的普通人中有些名气了,可他那点靠着撒钱买来的名声显然还传不进张九龄的耳朵。

“我老师不擅写诗……他是沈佺期的孙辈。”李长安还记得沈佺期和张九龄都在唐中宗时期做过官,或许认识。

张九龄目露怀念之色:“原来是沈云卿的后人。老夫当时还年少,第一次考科举就是承蒙他的看重,那次考试他是主考官,力排众议将我这个岭南来的外人点为了头名。”

云卿就是沈佺期的字。

“一眨眼这么多年了,我也老了。”张九龄惆怅道。

当年他还是个满腔热血刚踏上官场的少年郎,如今他却已经是历经风霜黯然退场的糟老头子了。

最后李长安心满意足背着自己满满当当的小书包走了,临走之前还往桌上放了一个雕工精细的玉盒。

打开一看,里面放着满满当当的茶叶,少说也有三斤。

李长安一开始上门带的礼物就是茶叶,倒是不用等到日后再给了。

张九龄终究还是把这盒茶叶也塞进了他打包好的行囊中,一起带出了长安城。

第二日一早,草叶还带着晨露,张九龄便离开了长安城,他只带着两个仆从,三箱子行李,其中两箱都是书,两匹拉车的老马,作为一个政治斗争失败的败者,离开了长安。

从灞桥上走过,张九龄掀起马车帘,看着道路两侧的柳树。

他忽然想写诗了。

“折柳……”

“张老,我来送你了!”

一道清脆的童声打断了张九龄呼之欲出的惆怅诗句。

只见女童带着一个俊朗的青年正站在柳树旁边,二人怀中还各抱着一大捆折柳,正冲着他招手。

正是李长安和沈初。

“哈哈,我就猜到张老肯定会偷偷走人,所以我一大早就在这等着了。”李长安得意大笑。

李瑛刚被废了没几天,朝中正在清算他的党羽,正是风雨飘摇的时候,张九龄身份又有些敏感,哪怕是为自己在朝中的故旧考虑,张九龄也不会声势浩大地请一堆故旧来送他。

张九龄刚走下马车,李长安就拉着沈初的手冲了过来,把她和沈初手中那一大捆折柳塞进张九龄怀中。

“折柳只需一支便够,公主这样折柳枝,灞桥边的柳树都要被你薅秃了。”张九龄抱着满满一怀的折柳,心中离开长安的忧伤之情竟然就这么被冲散了大半。

张九龄将视线投向了李长安拉着的青年人,慈祥笑了笑:“你便是沈佺期的孙子吧。是个好孩子。”

前日东市发生的事情,张九龄是全程都看在了眼中,这也就使得他对沈初的好感极高,再加上昨日知道了沈初是故人后辈,这份好感就更高了。

沈初脸刷一下就红了。

等到二人聊了一会,张九龄就要辞行之前,李长安开口了。

“听闻张老交游甚广……”

李长安当然不是专门起个大早就只为了给张九龄送行的!她有更要紧的事情。

“唉,我心地善良,看着有才华的文人穷困潦倒就心疼的厉害。”李长安睁着眼睛说瞎话,“听说张老有些故旧生活困苦,我愿意资助他们。”

张九龄眉头一皱,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可对上李长安那双清澈的双眸,又硬压下去了心中那种古怪的感觉。

李长安是个多好的孩子啊,一点也不像她那个养母武惠妃那样心狠。

见到可怜的奴仆母子会好心买下,上门求字还记挂着自己的两个老师,现在他以前提携过的那些人都巴不得把关系撇干净,李长安却还主动凑到自己身边给自己送温暖。

自己一生识人无数,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想到此处,张九龄自嘲一笑,心想自己未免也太多心了些,李长安这样好的孩子能有什么坏心眼呢。

李长安又开口了,她貌似无意提到:“我听说王维家里弟妹多,生活朴素,唉,真是可怜。”

王维现在混的的确不好,他年少风光,先是攀上岐王又得了玉真公主的好感,只是运气有点差。岐王是李隆基的兄弟,先前李隆基和他的感情很好,但是李隆基这个人嘛总喜欢怀疑亲戚谋权篡位……他就下令禁止诸王和大臣交游,然后把和岐王交好的大臣都贬了,王维也不例外。

后来王维又凭借文采攀上了张九龄,但是他这个人运气就是不太好,现在张九龄也被贬了,估摸着等收拾完李瑛的党羽之后就要轮到收拾王维这样和张九龄交好的官员了。

至于李长安是怎么知道王维家境不太好的,当然是因为王维自己在诗里写的了。

《偶然做六首》有一句“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王维和裴素裴芸很像,都是姓氏显赫但是自己家穷得很。

“还有王之涣王昌龄孟浩然这些人,我都愿意一并照顾着!”李长安心中满是渴望道。

张九龄品出点味道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