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这是她早就打算好的事情,只是一直忙着没顾上。

说是族学,也不恰当,因为她姓唐,这儿并不算是她的“族”。所以学堂的名字叫做“唐家学堂”。

本村的人来上学,前两年免收束脩,在食坊、茶坊、及竹场、调料场做工的工人儿女,同样是两年免收。其它邻村之人是一年免收。

两年之后,若先生认为是可造之材的,束脩减半,一个月只收一两银子,若两年之后认为非可造之材,但还想上的,则是一个月二两银子。

这是她和炎柏葳商议出来的。

因为这所学堂只是用于启蒙,乡下人,多少识些字,学些见识,就够了,若不参加科举,大半的人一辈子用不上。

而若要参加科举,那是真的要“十年寒窗”的,所以不是那块料的,没必要在这儿耗,因为正常五六岁上学,十来岁就是家里的劳动力了。

而这学堂预计分四五个班,能容纳百来个孩子,最多也就收二百来个,还给先生专门盖了小院,若是觉得良材美质,要收弟子,单独教导的,可以直接在小院中教导。

之所以分班,一是为了管理方便,二来,因为乡下穷么,孩子的年龄相差会很大,稍微分一分,会让大家自在些。

而且唐时锦还准备弄一个绣坊。

不是要卖绣品,而是找人教这些女孩子学绣艺,也算是一个安身立命的本事,或者也可以叫“女学堂”。这个同样免收束脩,而且布料针线什么的,也不用他们出。一个人只教两年。

这就算是她给姑娘家的一点优待了。

整个想法周全细致,仁至义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