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博士处在科研的入门阶段,很多人为了毕业,做的实验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炒冷饭。因此姜哲衍很珍惜自己的创新点,希望借此机会,申请到国内顶尖的实验室。

工作一年后,纪光山的存款已经有六位数了。他给父母打了五万,先还清从大伯那儿借来的钱,剩下的部分留在身边,等姜哲衍毕业,租一套装修稍微好点的房子。

次年二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纪光山做完除夕前的最后一场翻译,回老家陪长辈过了一周时间。

姜哲衍拒绝了和他一起回去的邀请,说等自己毕业找到工作,有能力和纪光山共同生活后,再正式拜访他的父母。

规定送审日期前一个月,姜哲衍提前完成了初稿,发给导师过目。

张成均说他的文献综述写得有点单薄,让他再加点东西,给审稿人留个好印象,争取拿下优秀毕业论文。

因为文章的创新点比较多,姜哲衍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上,综述部分确实有些敷衍。

他听从导师的意见,又花了半个多月时间阅读文献,把开头最重要的部分重写了一遍,投递到了审核系统里。

大概过了二十天,一审结果出来了,两位审稿人给的成绩都是A,批准了他的答辩资格。

其中一位审稿人还给他留了评语,表扬了文章的逻辑和创新性,鼓励他顺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

答辩的日期很快就定下来了。答辩前几天,姜哲衍把整整180页的论文打印成册,捧着沉甸甸的一摞书回到学校,找了间空教室,复习自己的答辩稿。

张成均也来到现场,和他完整地走了一遍流程,提出了几个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