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村民征集是卫婉提出的意见。
她一针见血的跟村长指出,“有些人穷,过的苦,不是没有理由的,你想拉他也没用。”
比如卫婉住的胡家,只有两个小孩,家里压力根本不算大,但是比那些家里五六个小孩的过的都不好。
原因就是胡父胡母太懒,胡勇也懒,家里做活最多的是胡花,这怎么扶?怎么帮?
但凡一家子勤快点,家里条件都不会差到被村里认定为条件不好的地步。
老村长并非什么都不知道,他心里在权衡利弊,顶着知青大规模的怨气帮一些扶不上墙的人,没必要费这些力气。
因此很快同意卫婉这个方案,知青可以自己选择留在现在借宿的村民家,也可以选择离开,村长需要安抚好村民的情绪。
知青这边也会和村民解释,两边都在改进。
和老村长谈完后,卫婉从戴家的院子穿过,准备到老村长安排的屋子里,恰巧碰到戴书文。
戴书文瞧见自己看中的女知青在自己家,不禁想搭话。
“卫知青,我想和你请教请教《月夜》这首诗。”
紧接着戴书文就自以为声情并茂的朗诵起来,“晓镜但愁云鬓改…”
有病?第二天要干活谁有空在这念诗?
自从对程山改观后,卫婉的观念也随之改变,村里老实巴交不爱说话的壮实汉子应该都不错,看着清瘦的估计是不好好干活的。
不过毕竟是村长的儿子,卫婉好心提醒,“你背的是李商隐的《无题》,《月夜》是另一首,戴同志要不要回去再看看诗书?”
没文化,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