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底附小字[摩登的歌艺,摩登的舞台,摩登的布景,摩登的化妆…②]

二十年代,正是西方思潮冲击华夏的年代,也是百老汇影响国内的第一次浪潮。在这样变革的时代里,百老汇题材影像陆陆续续流入上海。

不是所有影像,都能像林苏北那样,可以弄来珍贵的录音——足足六百个刻录黑胶盘。

六百个胶盘,有的录上了,有的没录上…却丝毫不影响听众们对西方歌剧的幻想。

看着这些漂亮风情演员们交织而成的映画,部分没有声音的地方,反而呈现出一种虚无朦胧的纯粹美感,一种情歌吟唱的神秘意境。

最重要的是——台上光彩夺目的女明星,可是华夏人呢!

光是这点,就足够让本国听众们对黎觉予产生怜爱,进而对她产生好奇,购入专访杂志和各大相关报纸,譬如《大公报》。

吕碧城文笔清秀娟丽,曾经为洗衣妇、女职员、女记者等普通职业妇女的经历撰写文章,可当她写到黎觉予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老读者们的错觉,总觉得吕碧城的文笔忽然绚丽、澎湃起来,将这名华夏女高音的经历,描绘得跌宕起伏。

[黎觉予的艺术生涯始于宝冢歌剧院,而后移居法国学习歌剧,很快凭借她的歌剧天赋,在巴黎克里希剧场崭露头脚,1925年在纽约百老汇名声大振,现在,她带着一身熠熠星光定居上海…]

“天啊!”

圣玛利亚女子中学,课间时间。

班长和她的闺蜜们围聚在一起,分着看《大公报》和《娱乐》专访,完全不敢相信这是她们曾经的同学,发过决裂新闻的黎觉予。

“黎觉予失踪后,居然干成那么大件事…”

“你们看娱乐报,还有专访嘞。”另一同学将杂志展开,指给附近人看:“就是这个黎觉予的专访内容,有一点点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