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0 章 番外—传统节日变迁

因神曲而狼狈的刘彻恼道“阴阳交合乃古之正理,男女踏青游乐哪里不对”</p>

大汉人口甚少,朝廷鼓励成婚生子有错吗</p>

没有,为此他还命人将踏青之景刻于砖上,亲身提倡游乐之风,让尔等后人千百年可见汉习俗之风,难道不对</p>

到魏晋时期把上祀节日期定为三月三,一直延续至今。</p>

因魏晋时期经济聚上层,过节日过得最欢的是贵族文人。</p>

并把快活的方式升级来来来,曲水流觞走起</p>

高歌一曲作诗一首,谈玄感悟人生是多么美好</p>

嗯王羲之的上祀节就是描写的三月三节日场景</p>

永和九年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郡山的阴城兰亭做禊事。</p>

老的少年轻的都在这,这里有高峰有树林还有竹子,正是行曲水流觞好时机</p>

虽然没得音乐,但是我们有诗有酒,足够了</p>

喝了酒畅想人生,死生毕竟是件大事,想想古人感叹人生就过去了。</p>

以上是重庆话版不负责翻译,这篇兰亭序价值不在于内容,而是行书的艺术性。</p>

随性书写的序帖,连王羲之本人都难以复写字迹,所以世间</p>

兰亭序仅一一本。</p>

人人为它痴迷癫狂,唐太宗深爱它44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无数文人帝王临摹它,乾隆甚至在兰亭序褚遂良本上疯狂啪啪啪</p>

天幕上一张满是印章的兰亭序出现在众人面前眼前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p>

唐初群臣齐刷刷地望向褚遂良“你临摹的”</p>

褚遂良我怎么知道</p>

并且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对他全是印章好看吗</p>

深爱兰亭序的唐太宗气冷抖即使它是复本,你乾隆为何要这么待他</p>

真正的兰亭序他要带着陪葬</p>

天幕把话题拉回正题;到了唐代,上巳节打的就是一个与民同乐,皇帝百官在河中祓禊,临水宴饮,百姓踏青聚会。</p>

踏青的同时也是男女交流好时节,杜甫的丽人行诗句对此盛况有过描写</p>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p>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p>

天幕感叹如果能跟长安小姐姐一起踏青,那我是个多么快乐的女孩</p>

唐朝所有小姐姐来呀快活呀,一起享受大把时光</p>

而其他朝代小姐姐则是不满,历代就大唐女郎肌腻有骨肉同是女子她们就差了</p>

可看到天幕上放出的丽人行舞蹈,舞姿端庄又优雅,脱衣那段破茧成蝶的舞姿</p>

无人女郎咬牙不服唐人女子似乎真的好美。</p>

她们趁院内无人,试着学丽人甩手折腰舞姿,发现身上服饰根本显不出身段,顿时泄气原是她们不配</p>

不,不是她们不配,是世人让她们藏在层层布料中不见天日,将此名为妇德</p>

到了宋朝行内敛之风,当众相亲不雅,于是上巳节在汉族消失不见,隆重过节的是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p>

要是上巳节能传到现在,说不定咱们还能多得一天假</p>

壮族、黎族过三月三,他们都连放三天,加上清明节及周末可能连休七天,七天</p>

秦始皇怨念</p>

刘彻接上好重的怨念。</p>

李世民好奇后人很少放假吗</p>

朱元璋振振有词放什么假朝廷那么多活干完了吗</p>

虽然上巳节消失不见,但是习俗还是传了下来。</p>

三月三地菜当灵丹,所以要用荠菜煮鸡蛋,给小孩子挂网兜装鸡蛋;</p>

而西南地区不吃鸡蛋吃蒿子粑粑;家里有小孩的要敬娘娘,祈求孩童健康成长。</p>

河南等地会举行庙会,传说王母娘娘在这天举行蟠桃宴,与人间同乐,咚咚咚呛,热闹咧</p>

但在安徽等地,三月三则是小鬼节,有俗语曰三月三鬼下山。</p>

太阳落山别出门,门口烧钱送孤鬼;</p>

把三月三过得最热闹的是壮族,最初它是祭祖日,先祖只有在这日才能享用到祭品。</p>

所以这日壮族准备染花米饭祭祖,按照传统祭</p>

祀完后不能出村动针线,要对歌踏舞欢庆节日。</p>

到现在三月三主要突出歌圩,全面发展歌能下酒,谣可当餐特点。</p>

把壮族对歌、黎族的打柴舞办得热热闹闹,欢乐得很</p>

原本排排坐的李世民一家大开眼界原来壮族歌曲对着唱</p>

男女对唱,男男对唱,女女对唱,他们舞蹈与中原相比,听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p>

而且他们的服饰甚美</p>

,戴银帽身穿五色衣,与中原大不相同。</p>

年龄尚小的李泰跟着天幕拍手唱三月三龙拜山,五谷丰登人丁旺,百业兴好运转</p>

李世民听着小儿跟着唱,忍不住将他抱起来笑道“壮族舞姿粗犷倒别有一番美意。”</p>

今日天幕甚好甚好</p>

四月莺飞草长时节,是踏青扫墓的节气,所以这月有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清明节。</p>

与清明节相伴的是寒食节</p>

最初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后来汤若望修整历法,把寒食节定为清明节前一日。</p>

现在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只是我们并不遵守吃寒食的习俗。</p>

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p>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是个小苦菜,为避宫中后妃迫害,不得不逃亡他国。</p>

他在外颠簸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就陪了他十九年。</p>

流亡艰难无食可腹时,介子推甚至割肉做成羹汤给重尔果腹,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p>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不赏介子推,于是他辞官归隐山林不见,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相见下令烧山。</p>

最后介子被烧死在柳树下,只留下一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木板。</p>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孤独地坐在上王位哀思往日,甚至下令在介子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一天称为寒食节。</p>

后来他率臣祭奠介子时,发现柳树新生发芽,喜欣若狂地赐柳树为清明柳。</p>

为意示介子重生,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

秦</p>

秦始皇眸色疑惑后人说词怎么怪怪的</p>

春秋讲忠德委质量为臣,有死无贰,介子推割股食君是臣子道义之举,难道不该盛赞</p>

但介子推何时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言</p>

又是后人编造他阅史书数遍未曾见过。</p>

对于晋文公的做法很难评,这是什么强制爱</p>

但这只是寒食节的来源版本之一,其他有伍子胥传说,东汉曹娥版本等等。</p>

而清明原指时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p>

它是告知农人耕种时辰、预知气候变化,作为节气存在,并无节日氛围。</p>

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节日,但他们仍有不同,从唐人王表诗句就可以看出两者区别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p>

不管他们有多大的不同,南宋后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成了中国最大的祭日。</p>

有诗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道出清明节伤情,但它也是生机勃勃的节日</p>

汉</p>

吕后放松着难得的闲暇时光,听着唐朝诗句,反复念叨几次后认同道“难怪后人要说唐朝文盛,仅仅这一句千树雪、万家烟,就道出几分盛诗意。</p>

她阖目沉思天幕后人言谈有序,说话极有条理,又推崇教育,看来朝廷可利用此计划扩大官学,早日为大汉养出人才。</p>

不过兴学之事急不得,如今大汉内忧外患,诸多国事要件件解决,她不能慌,慌了大汉就乱了。</p>

清明这天扫墓,要在坟包上插朵纸花,以示此坟有人祭祀。</p>

然后供上祭品让先祖享用,再拿出香火纸钱烧给先祖。</p>

古时纸钱多为金元宝黄纸,而近代则多了一项玉皇大帝发行的天地银行冥币。</p>

现在咱们的冥币在国外当做福运,没事给自己烧烧,给亲朋好友烧烧。</p>

当然也要给先祖烧,让他们保佑自己</p>

朱棣都瞪大了眼烧纸钱给自己</p>

哪有自己咒自己的</p>

还有阎王爷管得了国外鬼吗</p>

而民间在震惊后发现,这天地银行上的玉帝,就是上次天幕播西游记里的玉帝。</p>

难道他真的玉帝</p>

扫完墓后,就是快乐的清明活动,在这一天人们忙着呢</p>

插柳清明时节天好但也要防止它雨纷纷,所以折枝柳树插在屋子里做天气预报</p>

柳条青,雨蒙蒙;</p>

柳条干,晴了天;</p>

而且清明节又是百鬼出行日,手上有柳就能驱邪避秽,正所谓去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p>

如果手上没柳条,那得小心了,民间传说,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p>

清明节,你戴柳了吗</p>

民间</p>

听到仙人问他们戴柳了没,众人连忙大声答道“戴了戴了,不仅戴柳,还要吃啥子呢。”</p>

其中一蜀商笑道“咱们蜀中与中原不同,我们那吃欢喜团,把米炒了作粉捏成团,再用红穿上,最后在团上点各色圆点,名为欢喜团。”</p>

“南方有俗语清明螺,抵只鹅”带着口音的南方文人慢条斯理地说着乡情“清明节螺未产卵,是味道最为鲜美之时,将螺或炒或煎,俱是一道美味。”</p>

“俺们吃枣糕。”</p>

“我畲族在这天要吃乌稔饭,你们呢”</p>

当</p>

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p>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p>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p>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p>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p>

唐</p>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p>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