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王员外的事了,徐瑾瑜也要回书院读书,以待四月的府试。

大盛的府试亦考三场,分别考校经解、诗赋、政见时务。

前两者与县试相差不大,只是出题人的题会更深一些,至于其中政见时务才是选拔的关键。

所谓政见时务,乃是由各地抽取一定的已经判决的案件,作为题目,供考生作答。

这里既考校考生对于本朝律法的熟悉,亦考校考生的人情通达,颇受皇上重视。

而徐瑾瑜早在还未曾入读东辰书院之际,便已经熟知律法,是以只是在翠微居士处得一些往年“真题”练习。

这日,徐瑾瑜将自己的答卷呈给翠微居士后,翠微居士看罢,不由叹息一声,让徐瑾瑜有些不解:

“山长何故叹气?”

“你可知,本次府试主考官是两位京兆少尹?”

京兆尹守卫京畿重地,一切以圣上为重,区区府试哪里敢让其分薄心神?

是以,此番主考官为两位京兆少尹。

这件事根本不用徐瑾瑜打听,众人便传的四下皆知,儿翠微居士见状,也是不由又叹息一声:

“可这两位少尹,一位讲究严刑峻法,一位讲究宽仁何度,考卷糊名之后,亦不知是谁先阅何人之卷。”

一旦答卷宽和者被那位崇尚隆刑峻法的少尹阅览,他若不满意,只怕会直接画叉。

一旦首位主考官画叉,即便后面的考官觉得可堪一用,也不会太悖逆前者的评分。

是以,翠微居士看着徐瑾瑜那足以称得上难分的考卷,也是不由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