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是鲍组问了,丛筱也没法说解释,所以只能详细的为鲍组解答其他几个疑问,随后就拿着资料跑去研究相关材料去了。

在知道丛筱从鲍组的实验室出来就钻进自己实验室加班后,其他几个项目组的组长立刻有些不甘心的跟着埋头加班。

自从知道鲍组成功发明出全光网络架构发起机后丛筱给的待遇,他们几个组长就对丛筱的实验室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有一个能在材料上给予帮助、在技术上指导大家,不贪功且大方分享成果的实验室负责人,他们这些有能力带领项目的组长自然是开心的,也愿意一直在丛筱实验室干下去。

但鲍组已经有一个成功的项目了,现在眼看着他的新课题又吸引了丛筱,让丛筱主动帮忙,同为项目组的几名组长怎么能甘心,当然要更加尽心尽力的实验,争取让丛筱对他们的课题刮目相看,并主动给予帮忙了!

可以说,这种不甘心是一种良性竞争,发现这点的于嘉不仅没有禁止,还推波助澜了一下。

除此之外,于嘉还多跑了几趟其他项目组,虽然他没有丛筱那种看一眼就能发现问题的能力,但他却会沟通有基础,他会挨个询问几个项目组组长遇到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材料还是设备、亦或者是实验方向有问题。

如果是材料方面的,于嘉会先对照一下丛筱以前的所有实验,如果有相关的材料,他就会从实验记录中找到那些所谓的失败材料,看看有没有能用上的,如果没有就将问题攒起来统一问丛筱。

之所以先看那些失败材料,是于嘉从上次丛筱用失败材料制作出病毒检测设备后悟出来的想法。

那个时候于嘉才意识到丛筱为什么要将不少合成‘失败’的材料专门收起来,开始的时候他以为这是丛筱的个人习惯,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失败材料对标的是当前那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并不代表着这种并定位失败品的新材料不能用,它只是没遇到合适的使用地方罢了。

还真别说,其中一个项目组需要的实验材料,真被于嘉找了一个符合对方要求标准的材料。

于嘉立刻将那种材料的数据收集起来,让那个项目组的实验员先在虚拟实验室里面试验,确认符合他们的需求后,这才将当初的实验记录找出来,找到这种‘失败’材料的制作方法。

段虹知道后,默默在霸王店铺下单了不少空气罩,并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放上一排排如博古架一样的架子,将那些‘失败’材料一个个放好后并单独用空气罩保护好,毕竟这些材料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于嘉也抽出自己的私人时间,将每一种‘失败’材料的性能数据都重新整理出来,这样以后需要的时候,就不需要特意去翻找了。

后来,这个房间还成为了丛筱实验室的特殊‘景点’,很多研究院的实验员在陷入瓶颈的时候,都愿意上这里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