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页

友善的像是在看自家的侄子辈儿。

耳机里响起比赛可以开始的声音,这名裁判见杭峰还有点动作没有做完,便按了一下耳麦示意收到,倒是没开口催促杭峰。

又等了一分钟,见他一套动作下来差不多了,这裁判咳嗽一声。

杭峰明白地站起来,把护目镜戴上,深呼吸一口气,踩上了滑雪板。

点头。

裁判开口:“出发吧。”

杭峰踩着尾音,滑了出去。

从出发点到进入u型池,还有十米的加速区,长度统一,来自于国际雪联的要求。

十米长度速度连20迈都上不了,但多少也能有点起始速度。

这规矩是七年前加上的,那之前选手都是直接从u型池台沿上出发,男选手的历史最高周数只有四周半,后来多了这十米的加速区,天花板升到了五周半。

可见在滑雪这一块,初始速度的重要性。

即便是杭峰,都没办法在这十米加速区获得更快的速度,但优秀的选手能够更好地利用这起始速度。

只见杭峰滑入池内,依靠初始速度冲上对面的冰壁。

20迈的速度无法将他带到最高处,但长期从事u型池训练的经验,让他第一时间清楚自己能够达到的极限是哪里。

抵达惯性的最高时,他的半个身子已经超过了池沿,不等落在,双腿用力,原地猛地一个硬拔。

跳起来!

内刃的偏轴转体,前手抓板头。

身在半空,团着的身体整个比池沿高出了一米。

强大的爆发力。

这个身体里像是蕴含着一座活火山。

一周偏轴转体快如闪电,在抓板的手松开之前,利用最后一点时间,身体再一个拧转,半周的转体,成功落在了距离冰壁池沿矮上一米的位置。

漂亮的落点。

是世界级的水准!

哪怕是在初始速度不高的情况下,依旧通过技巧和力量,获得了最高的惯性积累。

别看u型池的第一跳难度都不大,飞得也不高,但在u型池这个项目里,每一次的折返都至关重要。

前期的积累,才是最后几跳能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础。

跳的越高,冲击力越强。

落脚点越是靠近池沿,获得的距离也就越长。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其实都是为了下一跳积累的势能。

所以,在既要跳的高,跳的近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在这一跳拿到该有的分数,一周半的技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有经验的观众,只需要看选手的第一跳,就知道他们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们即将冲击的难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