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页

想练新动作。

也不纠结,行不行尝试一下, 回头针对性的训练就是了。

所以前两个折返杭峰没上技巧, 主要还是叠加速度, 每次都尽量往高了跳, 以获得更快的速度。

第三个折返, 杭峰动了, 翻腾的同时带一个一周的偏轴转体, 落地的时候再拧一圈,也就360翻腾+360偏轴转体+360转体,抓板简单,就是个抓外刃。

内刃起跳,落地也是内刃。

空中翻腾是个变化很多的三阶变化,属于高难度。

但起跳落地都不换刃,又降低了难度。

国家队员拉长了脖子看杭峰的训练,看他空中动作都是一惊,等落了地,董杨又明显松了口气。

要是换刃了,难度可就顶格了。

不过三周而已,他也能行。

再来,第四次折返。

杭峰这次动作更简单,就是偏轴转体720+落地前的转体360,还是一周。

不过从内刃换成了外刃,来了个反向落地。

用刃难度提上来,但空中部分简单。

还是三周。

董杨活动了一下肩膀,一天不见,杭峰也什么变化。

当然这不会是杭峰的全部实力,但阶段性的胜利肯定是他强一点,他今天四周半的新动作可是差点就成了。

就在这时,杭峰来到了最后一个区域。

第五次折返。

也是力量累加到最大的时候。

力量非常大。

速度非常快。

但这种差距又很难用眼睛去标准测量,更不会有人知道,杭峰前几跳全都是热身,就是为了最后这一跳做准备。

他要做新动作。

他也没有经验。

只能压缩前面的技术动作,为最后这一跳蓄力。

有点儿像第一天董杨用的方式,只是董杨是做同样的动作叠招,杭峰是做自己比较顺手,又和最后一跳部分技巧一样的动作热身。

往上冲的同时,杭峰深呼吸了一口气,气往上提,腿部蓄力,但绷得最紧的是他的腰腹部的肌肉,那里是他的轴心,就像旋转的圆点,保持轴心的稳定,才能成功落地。

空中翻的再漂亮,落地的时候“啪叽”一声也没用。

傅宏伟就是典型的,对自己的轴心把握不精准的运动员,所以失误率比较高。

这也是大部分运动员的通病。

向上冲到了地方,视线刚刚到达池沿,杭峰一分不快,一分不慢地向上狠狠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