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伊藤博文也只是45岁,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还没有正式登上明治后的历史舞台。

房间里铺满了图纸,几个人都看的很仔细,日本在维新前,曾经选派了15名留学生赴英,最终也都回了国,正是他们,打开了日本对外的第一扇门。

“这些图纸,都没有问题。”说话的是山尾庸三,他后来是明治政府的工部大员,也是在场最熟悉这些图纸的人。

井上馨同样点头,道:“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图纸的话,我们就可以自己去买机器了。”

“那个中国人说,建一个钢铁厂要500万两银子,需要那么多吗?”三井高遂声音沙哑的道。

“如果我们自己有图纸,只购买机器的话,200万两就足够了。”山尾庸三思考着道:“建设费用可能要100万,但如果是我们来建设的话,一定用不了那么多。”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都在使用外国钱,最多的当然是西班牙银币,其次就是中国式的称重了。

“清朝的官僚,太喜欢钱了。”伊藤博文用手点着图纸道:“他们肯定要从中渔利,就像是这个黄宣一样,他也是想要大捞一笔。”

“只要图纸是真的,给他又何妨。”井上胜趴在图纸上,细细的看着上面的参数道:“能省下200万两银子的话,可以多盖两个工厂了。”

“那也太多了。”伊藤博文摇头,对三井高遂道:“三井阁下,接下来,就拜托了。”

“放心吧。”三井高遂回了个礼,道:“山尾,明天你和我一起去见那位清朝大人。”

“是。”山尾庸三点头问道:“这个中国人,真的是清朝的官员吗?”

“只要他手上的图纸是真的,也就可以了。”在场诸人中,还是伊藤博文和两个老家伙看的最清楚。

第一百九十四章 明治维新(10)

翌日。

院子里的樱树上,不知是喜鹊还是麻雀,唧唧喳喳的叫着,叶子上聚着露珠,上面的露珠太重,就会流下来,若是被另一片叶子接住,就仿佛打翻了小小的水盆,浪花一般的翻下来。

如天井般围成的房间只有黄宣一个人住,还睡的朦朦胧胧,门外就响起了匆匆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