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队轻兵从黄宣身边闪过,没有发现他的所在,他们的神情专注,近乎于虔诚,很快,黄宣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色了。

哪怕是黄宣这样,只经过祖辈光辉教育的人,也知道,在没有后续兵力跟上的情况下,几千名连棉甲都没有的士兵,冲击上万人的阵线,其后果是什么——只用了半个小时,他们中的一半人就变的不再新鲜了。其成果,不过是骚扰了赵军个把小时而已。

顺着这条阵线,黄宣走到了山谷的边缘。长平之战,简单的地理解释就是,秦军驻扎在山谷中,乔装败退,将赵军引入山谷,然后将25万人的机动部队绕至山谷口,从而奇迹般的完成了以一围一的壮举。

当然,整个长平之战的重点,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这个山谷中,不过,赵军的主帅和被屠杀的大多数人,现在都在这个山谷之中。

黄宣挂着伪装,听着洛林每隔几分钟就一声的“10万块”,攀上了赵营上方的矮石峰——说是他攀,不如说是被典韦提上去来的真实。

“跳下去。”黄宣小声对典韦道。

三国大汉没有一点疑问的松开了黄宣,同一时间,洛林也撤去了伪装。

“什么人?”滚石的响动外加巨大的人影立刻惊醒了数百米外的战士。

“我是赵王的使者!”黄宣第一时间就大声喊了起来,洛林立刻将之翻译成了赵地方言。

第一百四十八章 长平之战(3)

长平之战,被誉为决定战国命运的大决战,在当时,秦国长期虐待韩国,并时间歇性的虐待燕国,魏国是秦国的主要敌人,所以时不时的会被暴打一通,打的厉害时,国都大梁就会被围起来。楚国原本是很安宁的,但不小心之下,被秦国打了闷棍,迫不得已要迁都,因此,赵国,是唯一可以在正面战场,与秦国独立作战的国家。

故而,秦国上下,对于长平之战空前重视,当然这并非是说赵国人不重视,但时代所限,当时的赵国上下,在与秦国是战是和的态度上,是颇有些摇摆不定的。特别当廉颇对秦作战三年以后,秦赵两国国力衰退,赵孝成王试图与秦国媾和,不提他们当时的想法,事后证明,这次谈判让齐、魏等国心存疑惑,在赵国粮荒期间,甚至不愿借给他们粮食,加上廉颇最后一次作战的大量伤亡,导致赵王临阵换将。

相比之下,秦国的态度就坚决了许多,由于国力相对强盛,他们对胜利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公元前260年9月的时候,秦国也榨干了最后一滴血。

秦昭襄王亲自坐镇河内,征召全国15岁以上男子,赴长平决战。

可以相见,这根本就是两个国家的国运之战,失败者……,最好祈祷不要失败。事实上,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的10年,秦国都没有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当战事进行到这一刻,无论秦赵,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昭襄王征召的,只能被称之为民兵的战士,阻拦在从高平到上党一线,将赵国同样是举国征发的运输队阻拦在丹朱岭,当这一条战线完成之后,赵括的部队,就再也没有获得过军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