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派徽墨?”问话的却是蔡文姬。

汤懿略带诧异的看了她一眼,晃着脑袋解释道:“墨这东西,是要文人用的,文人有钱了才能用好墨,所以上海开埠,国内的一大批文人、书画家就被上海吸引了,现在叫人文荟萃。那时候,制墨最有名的是曹素功和胡开文,这曹素功的六世,叫孙尧千的一支就迁往了上海,他的墨肆,就是我刚才说的上海艺粟斋,再后来婺源的詹大有后人在上海小东门点烟制墨,胡开文的五世孙也在上海开了胡开文墨庄。这徽墨就重振雄风了,这就叫海派徽墨,大概是从光绪开始吧。如果老师给你讲课的话,还要加一句‘方寸之地,气象万千’,说的就是这墨的设计了。”

蔡文姬点着脑袋,又问道:“既然这墨这么好,您怎么不试试呢?”

“浪费了。”汤懿又叹了口气。

黄宣偷眼看着,小声问洛林道:“汉朝那时候有书法吗?”

“最有名的叫章草。”

不等他再问,黄群盛笑道:“行了,你也别客气了,这是我专程为你买的,你给我留下一块墨宝,剩下的就拿回家去研究吧,若是舍不得,那也就只能留在我这里了。”

汤懿又开怀大笑了起来,道:“那就在这里吧,客厅大,我也给你来副大字。”

黄群盛早就准备好了纸笔,招呼着李庆给铺好,汤懿提起手臂粗的狼毫,想了一阵,挥笔而书: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却是启功先生的对联。

蔡文姬睫毛闪烁着,仔细的看着地上的墨迹,黄宣悄悄的凑上去,问道:“你们那个时候有墨吗?”

“当然。”蔡文姬瞪了黄宣一眼,又看了起来,她对汤懿的书法显然很感兴趣。照黄宣想来,这么几天功夫,她也是没时间看这些杂学的。

这幅对联一气呵成,一股磅礴之气隐在其中,汤懿满意的看了看,道:“老黄,你来给咱注一笔?”

“不用,你给题个字,我就准备留给儿子了。”黄群盛说着笑了起来。

汤懿笑看了黄宣一眼,注意到蔡文姬的目光,奇道:“小姑娘也会书法?”

蔡文姬却没听清楚,指指自己道:“你让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