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页

赵禹点点头表示同意,正待要端茶送客,却听宋远桥又说道:“总管肯放过冒犯你的小犬并皖南群豪,可见宅心仁厚。为何非要以明教起事,荼毒一地百姓?非是宋某心怀偏见,实在是明教名声之恶已有数百年,不得人心至极。鞑子窃据神州,天下有志之士未尝没有驱逐鞑虏的抱负,但甘愿与明教沆瀣一气的,却少之又少。总管少年英雄,该当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听到这番算得上语重心长的劝解,赵禹沉默下来。

宋远桥的看法未见得就全是出于偏见,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地方豪强士绅的看法。明教在底层大众的确深得人心,但在江湖和地方士绅中不得人心也是不争的事实。不止宋远桥一个外人,就连刘伯温等一干出身明教的谋士近来也在旁敲侧击的劝告赵禹应该结好地方士绅以收拢人心,如此才有可能成就大业。

赵禹也曾权衡许久,是否要着手清除明教在自己领地内的影响?

理智上来讲,赵禹是应该认可刘福通的做法,只将明教当作达成心愿的手段,而非一种信仰。而且以他在地方士绅中认可极高的前朝帝胄身份,一旦舍弃明教,非但不会削弱实力,反倒会更能聚拢人心,图谋天下将更有把握。

令赵禹踟蹰不决的是,他不能确定这样子争来的天下有何意义?神州大地不是没有兴盛过,秦汉唐宋,或诗书鼎盛,或威伏四夷。这一片滋润了汉人几千年的沃土,若仔细品味起来更像是被诅咒了一般,陷入一次次盛而衰衰而盛的轮回,一次次被异族铁骑蹂躏,一次次废墟中涅磐重生。究竟是这片土地本身有问题,还是人治的关系?

蒙古人不是第一个肆虐中土的异族,但却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其兵锋之盛远超史上任何一个民族。哪怕身处敌对的立场,赵禹对此也由衷的钦佩,并由此知晓神州之外更有另一片广阔天地。

哪怕到如今,赵禹都未将君临天下当作最终的目的。一宋之后,复立一宋,终究逃不出兴亡百姓皆苦的窠臼。若能将蒙古人赶出中土,这片土地上过往陈规陋习将一扫而空,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两千年未有之大机遇!若仅仅只满足重蹈前朝覆辙,踏不出前人桎梏,可以预见,几百年后此神州故土将是又一异族肆虐之地!

明教的那一套,弊病多多,赵禹从心底是不认同的,也从未奢望凭此能解决困扰神州几千年,无数智谋出众之辈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明教人却有一种令人振奋的锐气,上至使者散人,下至穷丁白户,皆有一种敢叫天地换颜色的豪迈之气。这是千余年来已变的暮气沉沉的士绅豪强所不具备的,当此千年未有之机遇,赵禹未尝不想与众人共勉,开创一个全新的世代!

这想法原本只是模模糊糊存在于赵禹脑海,当面临宋远桥劝告时,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不过,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妄想,但史上凡成事者,哪个没有妄想?秦皇扫六合,一举定乾坤,未尝没有一世二世乃至于万万世的奢望。若无这等妄想气概,只怕他也不能做成这震古烁今的成就!

英雄无种,向来时势造就。诸葛武侯智冠古今,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一生却只能在西川一地蹉跎打转。而前朝开国贤相赵普,半部论语便可治得天下大兴。风云际会之时,就该要当仁不让,敢为天下先!

世上不缺会做事之人,但却独缺敢任事之人。赵禹是幸运的,他身边便有一群敢做事的人,支持着他无所畏惧,奋勇向前!

待心中终于生出定计,赵禹才蓦地发现宋远桥父子早已离去,不由得哑然失笑。

第115章 船山无垢梦一场

至正十五年,在整个起义军大环境下并不出众的滁州军大放异彩,攻克芜湖后,徐达常遇春兵分两路,顺势拿下铜陵、池州、宣城等大片皖南之地。小魔君赵无伤之名响彻天下,不独在江湖,哪怕向来小觑义军的元廷也渐渐注意到这一支新兴的势力。

此时张士诚南掠苏州,方国珍猛攻温州,元廷于江南根本无力钳制皖南,竟遣使至滁州招降,许以兵马都元帅之职。这几乎已经是汉人在元廷中能够充任的最高武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