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刘备倒是很沉得住气,他看过诸葛亮代表关羽写的秘奏之后,只是先简单批示两句,让关羽继续为攻打雒阳和太原做准备,但其他并没有问更多。
诸葛亮也有些奇怪,趁着酒宴间隙祝酒的机会,私下里问刘备,刘备只是说:
“不必急切,朕料伯雅的奏折,这两日也快到了。卿所奏诸事,朕也觉得多半可行,公达之前的建议,跟你也大同小异,只是在对待袁绍本人方面略有不同。
等伯雅之策送到,看看你们师徒是否暗合。若是暗合,何必再议?直接采纳便是。这两日,先议封赏!”
刘备也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但是如果身边主要的谋士重臣看法都一致,那就肯定算兼听则明了。
诸葛亮也知道这并不耽误事儿,没有再纠结。
回到自己席位上之后,荀攸都忍不住羡慕而又嘉许地说:“孔明贤侄建此殊勋,令师伯雅兄更克竟平吴全功,师徒俱受巨赏,实在是古今佳话。”
诸葛亮还有些忧疑:“陛下这是已经决定了?”
荀攸:“陛下没说的事儿,我们也不好提前说,不过明日便是五日一朝的朝议日,今日且尽兴,明日自知。”
诸葛亮:“我只是觉得,雒阳未下,太尉还未算克尽全功。李师在江东,也还有建业不曾攻破。提前受封赏,总觉于理未必适合。”
荀攸:“陛下仁厚念旧,非其他肇基之君可比,不怕对臣下功高不赏。官职和爵位可以分开给嘛,下次雒阳、建业城破,周遭平定,还可以再补的。
伯雅可是多次说,圣人三十而立,他尚未而立,不可独相,这话也只有他配说得出来了。”
诸葛亮这才放心,没有再问。
……
次日朝议,刘备果然提了封赏的事儿,诸葛亮顾虑的那些问题,朝中也有大臣演白脸装模作样隐晦地提了一下。
刘备表示不存在这些顾忌,随后就宣布了官职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