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页

而且扬州、通州、淮安三个州府境内的海滩盐场也还存在,这些才是扬州繁华的根本啊!

而借着扬州盐务新政的施行,觊觎盐业大利的商人和资本,就开始从大明各地向扬州东关这边汇集过来了。而其中也有一些从北方“逃回来”的大盐商家的伙计,也都熟门熟路地干起了贩盐的老本行。

在扬州东关大街附近的一条小巷子中,一座空置了好几个月,最近才放租出去的宅院里头,就住着这么一群据说是从北方跑回来,现在准备合伙创业的“小盐商”。

而为首的两人,正是周培公和李光地!

这两位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是福建人,口音不对,太容易露馅,所以到了扬州之后就不怎么出门,一直宅在院子里面研究反书……同时指派桐城人张英领着一群从被“请”去北京当奴才的“盐n代”,出们去张罗食盐的买卖。

他们选择“搞盐”可不仅仅是为了打掩护,还为了方便转移“造反资金”——这可是他们研究明朝锦衣卫编写的“反书”后得出的结论!

原来造反事业是很费钱的!

所以在锦衣卫反书的记载中,明朝的白莲教徒在大部分时候都忙着敛财……周培公、李光地二人是不用研究怎么敛财的,康熙会给他们发经费的。

但是这些经费怎么转移,造反的白莲教徒们又怎么集中,造反用的兵器怎么输送,造反的宣传鼓动工作又该怎么进行,还有造反的指挥机关怎么设置,造反的命令怎么发布,反贼团体的中下层该怎么控制……等等的一大堆问题,在周培公找到的那本锦衣卫“反书”当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这部书……简直就是个造反指南啊!

周培公得了这本奇书之后当然是如获至宝,不仅马上整本抄录下来带回去仔细研究,还一个劲儿的诱惑和他一起南下的李光地、张英、赵申乔、高士奇一起看。

而这几位在大清境内的时候都还能把持住,瞄都不瞄一眼。但是当他们乘坐的沙船从海州抵达扬州府的瓜洲埠税关后,他们马上就改变了想法……既然他们已经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那么造反指南还是要好好看的!

万一里面真有东西呢?

就在周培公和李光地二人看反书看得津津有味,脸上还浮现出高深莫名的笑容的时候,一阵脚步声响就从两人所在的书房外面传来了。

正在研究反书的周培公和李光地一下就慌张起来了,李光地放下反书,抄起了一支燧发枪,颤颤巍巍地对准了房门。而周培公则深吸口气,道:“谁在外头,是张五吗?”

外面传来了张英的声音:“是我,李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