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页

万斯同问:“那么三太孙以为,我华夏将来改如何防止天倾之难再来呢?”

“第一要务就是办学校!”

朱和墭给出了一个让万斯同有点惊喜的答案。因为《明夷待访录》里面私货全都在“学校”篇里面。“原君”、“原臣”是大道理,“原法”、“置相”随便说说,而“学校”篇可就厉害了!

黄宗羲要把“学校”当成咨议会来办!

不过朱和墭接下去的话,却让万斯同大吃了一惊。

“孤要大办学校,一定要让人人都有书可读,个个都能写会算!”朱和墭道,“我们儒家讲有教无类,讲教化万民,已经讲了多少年了?可为什么从古至今,都没有办法真正实行呢?孤家曾在潮州民间游历(顺便抢点东西、绑个肉票)多年,知道民间百姓目不识丁的有许多,而能写会读的,十个人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

他们不识文字,难一点的算术也不会,也不知道朝廷的法度,国家的政令。受了乡绅小吏的欺负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申诉、告发,当然也不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甚至不知道家国天下之间是如何依存的。

他们更没有在学校之中接受过武艺和军学训练,从军之后更是连军官的口令都听不懂,调教起来特别的吃力。

正因为天下间都是这样的百姓,蒙古鞑子和清妖才能灭亡咱们中华!”

万斯同道:“可孔夫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圣人说这话的时候纸还没有呢,”朱和墭道,“自然也没有印刷术,没有便宜的课本。所以‘知之’的成本极高,而且注定只能让少数人先知之了。

既然如此,那民的知之,就只能让位于贵族士大夫的知之……只能让一部分人先知之,大部分人后知之,所以当时的民就只能先使由之了。”

还能这么解释?万斯同仔细想想,又觉得朱和墭的话也有道理。

朱和墭又反问万斯同道:“石园先生可曾出仕?”

万斯同摇摇头:“未曾出仕。”

“石园先生以明之遗民自居,也不可能在旗。”朱和墭笑道,“未出仕且不在旗,先生这二十年来不都是一介草民吗?既然是草民,那先生知道那么多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