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页

而朱和墭则是一言不发,眉头紧锁。

作为后世的一名学霸,他当然知道《明夷待访录》是什么?这就是一本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当然了,朱和墭自己的《原儒》、《天下为公》和《大同》等著作,其实也可以归入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范畴。

其中《明夷待访录》的重点是建立一个可以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朝廷。也就是用来指导资产阶级政府的建立。

而《原儒》则是革儒家的命,使之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各方面的人才。

《天下为公》和《大同》主要是革产权的命!通过重分土地和宗族集体所有制等方法,达到厘清产权和平均地权的目的。

这“平均”,乍一看好像是反资产阶级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生产资料过度集中,特别是集中于特权阶层是极度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

在任何形式的封建制度下,生产资料总是会大量集中于特权阶级手中——这些特权阶级要么是军事贵族,要么就是宫廷贵族,要么是宗教贵族,要么是特权官僚,要么是官商。

当这些特权阶级拥有的生产资料占比达到一定的程度,整个社会必然会失去进步和创新的动力。

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剥夺这些特权阶级占有的财产,并且进行重新分配。

什么“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贵族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还革什么命?

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在它的独立革命中,一样剥夺了大量英国人或忠于英国的农场主的财产,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

而具体到清初的广东、福建,不仅存在大量依附于满清统治的封建特权阶级的财产需要剥夺,而且还存在大量产权不清的生产资料。

以至于在人地矛盾极度缓和的情况下,还有许多人要租地耕种,同时又有许多抛荒土地。

而平均化的重分,在最大限度拉平差距,让所有人都尽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然后同时再厘清产权,使得国家可以立法保护没有特权加持的私人财产。

与此同时,如果再能有几个可以助力经济腾飞的优势产业——比如瓷器、白糖、茶叶、丝绸、棉布、铁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