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页

原来,河南兵驰援京师,两天前正赶到了高阳,而鲁督吴甡的信使早已经在高阳等着他们了,读了吴甡的亲笔信,高名衡决定遵照吴甡的命令,留在潴龙河防守,虽然就隶属来说,总督山东保定军务的吴甡并不能节制河南兵,但吴甡是东林前辈,高名衡是后进,虽不是门生,但却也有一些师生之谊,更何况,吴甡在信中将利弊已经讲的很清楚,如果豪格真从子牙河败退,而河南兵坐失战机,朝廷怪罪下来,高名衡罪责难逃。

潴龙河并非什么大河,河宽不过两百到四百步,乃是季节性河流,秋冬季干旱,水量并不多,最浅处,河水只能淹没到战马的小腿,如果是平常,兵精粮足,士气高昂之时,建虏士兵根本不会惧怕,完全可以趟水过河,杀明军一个片甲不留,但现在人困马乏,兜中已经没有了干粮,这种时刻,战力只剩下一半,对于战胜的信心,已经有了极大的动摇。

“怎么办?”众人都看向豪格。

豪格脸色苍白,他咬咬牙,拔出腰间的长刀:“勇往无前,大清勇士,随本王杀啊~~”

……

通州。

建虏中军,那一杆引人瞩目的黄龙大纛,依然在空中飘扬,虽然黄太吉已死,但大纛并没有落下,军中也没有挂起缟素,原因很简单,黄太吉的死,是动摇军心的大事,索尼鳌拜图尔格谭泰四人虽然在黄太吉的榻前,哭的伤心,但心中却是明白,皇上的死,不能张扬,必须保守秘密,等大军退出明国,到了关外,才能宣布。

而多尔衮在听闻黄太吉“驾崩”之后,暗叫一声,天助我也,然后立刻将自己的遇刺之事压了下来,不但不借题发挥,找出凶手,反而竭力安抚两白旗将领的情绪,要众人以大局为重。

这一刻,多尔衮的沉稳冷静顾大局的表现,镇定住了建虏上下的人心,两黄旗的众位大臣,虽然对多尔衮很是提防,但却也不得不承认,在黄太吉驾崩,豪格未归。多尔衮自己又遇刺的情况下,若非是多尔衮的冷静处理,大军非是乱了不可。

但这并不表示,两黄旗会接受多尔衮,黄太吉临死的那番乱语,深深刻在四大臣的心中,尤其以鳌拜最为坚信,多尔衮被刺,根本就是多尔衮自己演出的一场苦肉计,为了就是栽赃两黄旗,抢夺肃亲王的位置,对这样的人,决不能相信!

多尔衮和代善两人,共同稳住了局势。

而在显示了冷静稳重的特质,稳定住局面的同时,多尔衮也不忘记继续推进黄太吉生前留下的一些政策,比如和明国的谈判——在大军包围通州,对通州展开猛攻的同时,黄太吉将在运河抓获的几个明军官员放回了京师,令他带话给崇祯帝,再一次向崇祯帝提出了退兵的三个条件,第一,承认他的帝位,明清为兄弟之邦,清为兄,明为弟;第二,两国以山海关为界,明军需从宁远撤兵;第三,明国每年都需要向大清提供岁帛五百万两,只要答应这三个条件,大清立刻就退兵。

第793章 略胜一筹

其实不止这一次,每一次征明,黄太吉都会派人向崇祯提出类似的条件,虽然明知道崇祯不会同意,但黄太吉却依然孜孜不倦,为了就是占据道义上的高点,将战争的责任,推给崇祯。

这一次也不例外。

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崇祯面对的局面比以前更加严峻,不但是家国百姓,连自己的儿子都被围在通州城,危在旦夕,这种情况下进行谈判,黄太吉自认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