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页

老者身后,一个年轻夜不收的马鞍上挂着鸽笼,外面用布罩了,看不出里面有几只鸽子。

见董朝甫果然是要出关,朱参将候在路边,等董朝甫到面前时,抱拳:“老参戎,是要出关吗?”

董朝甫勒住马,冷冷朝他点头。

“祝老参戎旗开得胜,凯旋归来!”朱参将道。

董朝甫继续向前走。

原本,他这样走正符合他一贯的冷傲行事,不想他却忽然停了一下,转头对朱参将道:“朱参戎,谢谢了。”

朱参将愣了一下,明白董朝甫所指的乃是他连夜命人为“夜不收”修缮屋顶漏水之事,于是急忙抱拳道:“老参戎客气了,都是职应该做的。”

董朝甫不再说,一甩马缰,走了。

朱参将站在原地,觉得董朝甫这一次出关好像是怪怪的。

……

虽然在驻扎在喜峰口,但董朝甫他们出关却并非一定走喜峰口,周边的熊窝头,汉儿庄,甚至再远一点的冷口关,都是他们喜欢走的路径。

而这一次,他们走的就是熊窝头。

熊窝头距离喜峰口二十里,守关将士对董朝甫的夜不收早已经熟悉,到了关前,直接打开小关门,放他们出行。

九月的草原,虽然风沙扬起,已见瑟瑟,但草原总体上还是绿色的,一出关,一百个夜不收立刻就分成五队,散了开来,各向东西,董朝甫亲带一队,往宽城方向而去,时间是正午,秋日的阳光照射在草原上,依然灼热,年近六旬的董朝甫跃马扬鞭,一如往日。

下午,他们来到了宽城附近。

宽城,距离长城边关六十余里,已经到了蒙古人的放牧区,而建虏降服蒙古之后,在草原上设置蒙古八旗,为各个蒙古部落规定了放牧区,严禁跨区放牧,而宽城这一片的草原则是分给了原蒙古兀良哈部落,兀良哈其实就是朵颜,原本是大明三卫,现在却投靠了建虏,负责为建虏监视长城明军的动静。

董朝甫他们越发小心,果然,很快的,他们就遇上了一队十几人的蒙古侦骑,因为董朝甫他们的穿衣打扮皆是蒙古,远距离时,蒙古人认不出他们的身份真伪,只能勒住战马,拉开弓,等他们靠近,同时大声的用蒙古语呼喊,询问他们的身份,董朝甫也用蒙古语回应,说自己是哪个哪个旗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