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页

萧汉俊列举了一些例子,查到了晋商在张家口囤积粮食,盐铁,硫磺和硝石的几处秘密地点。

只要大军一到,全部查封,这就是如山的铁证。

当然了,这些事情并非是萧汉俊一个月,而是上任军情司照磨的第一天,就依照太子的命令,开始着手调查的,将近半年,终于是有所收获。

朱慈烺越看心情越沉重。

那么张家口的情况,朝廷到底知不知道呢?

关于第一点,张家口和大同马市交易的主体是建虏,而非蒙古喀喇沁部,喀喇沁只是白手套的事情,大明朝廷心知肚明。故意装作不做有两个考虑,一来是力求稳定宣府边防,自崇祯九年,重开大同和张家口的马市之后,建虏就不再侵扰这两个地方,宣府兵和大同兵可以比较大胆的参与其他地方的战役,而朝廷对这两个地方的拨款,每年都在下降中,间接的减轻了朝廷的财政压力。

崇祯十一年,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曾经就此事上过一份奏疏,言明利弊,而崇祯帝接受了卢象升的建议,同意与建虏操纵的蒙古部进行合法贸易,先求稳定宣府边防,再设法离间满蒙关系。同时也能从张家口贸易中获取急需的战马。

而建虏则想要从互市获取需要的粮食和盐铁,所以崇祯九年之后,建虏再没有攻击过宣府和大同,以求保证贸易的继续。

就这样,双方各怀鬼胎,张家口贸易得以存在,即使是在松锦之战最激烈的时候,张家口贸易都没有停止,松锦之战结束之后,张家口贸易更是一如往常,丝毫都没有凝滞。

张家口贸易保证了宣大的稳定,但却丝毫不影响建虏从关外和蓟镇向大明发起攻击,明朝君臣曾有过的一些宏图远略,比如离间满蒙关系什么的,几乎全部落空。

并非没有朝臣反对,但出于种种考虑,加上晋商集团的游说,大明朝廷最后还是默许了张家口贸易的存在。

第二个问题,张家口走私粮食硫磺和硝石之害,朝廷知道吗?

应该说,朝廷是不知道的,或者说,不知道有这么严重。

在设立马市之初,朝廷就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检查制度,所有交易的物资都要经过层层检查,确保没有禁品,才可以和蒙古人交易。但有违反,都是杀头的大罪。

只不过制度设计的再严密,在架不住人心的贪婪,到现在为止,张家口大部分的检查制度,都形同虚设,只要给银子,官员和士卒们才不管你车上装的是什么呢,给银子就放行。

朱慈烺越看越心痛,崇祯十一年,卢象升做宣大总督时,还能令行禁止,对走私有相当遏制,但现在却已经完全崩坏了,这其中,有两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是时任宣府巡抚的李鉴。另一个则是宣大总督江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