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似乎有三个,而文风鼎盛的宋朝自然人数最多,根据楚质的了解,自大宋开国到现在,好像已经有四个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现在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庠,连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这样的牛人也没有做到,这分明是强人所难嘛,楚质垂头丧气想到。
“为何愁眉不展的,是否没有信心?”何涉轻斥起来,也不知哪来的信心使他相信楚质一定可以做到三元及第的。
“回禀老师,确实有些难度。”楚质幽幽说道:“科举维艰,学生可不敢保证。”
捋须沉吟了下,何涉突然问道:“景纯,过几日贡试开考,可有兴趣参加?”
“老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楚质莫明其妙问道,自己不过是个秀才,还没有成为举人,哪里有资格参加贡试。
“你不必多言,只要回答是或否。”何涉说道,掠过一丝神秘笑容。
迷惑不解看向何涉,楚质考虑了片刻,拱手说道:“学生一切听从老师吩咐,想必老师应该不会坑害学生的吧。”
“小子滑头。”何涉笑骂道,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楚质。
“举荐书。”从没有密封的信封内取出信函轻轻展开,楚质惊讶道,随之明了起来,恐怕恐怕也只有这个方法,才能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参加贡试。
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员靠的就是举荐,可以直接为官,可是现在是宋朝,当然没有那么容易,不过有了举荐书,可以不经解试,直接参加贡试,当然,不是谁的举荐书都管用的,如果没有一点份量,主持贡试的官员才懒得理会。
看着举荐书落款处的几个名字,单凭高若讷这三字,参加贡试肯定没有问题,何涉的神通广大,楚质当然不感到奇怪,可是却疑惑何涉为什么让自己参加贡试,难道不清楚以自己现在的才学,若是参加贡试,名落孙山那是肯定的事。
第一百一十九章 邀请
“景纯,考虑清楚与否?”何涉微笑说道:“机会在前,放弃之后那就只有再等几年了。”
近几年来,随着录取进士的数额逐渐增多,官员一年比一比以成倍速度增长,皇帝以及朝廷大员也意识到冗官的隐患,也不敢频繁开科取士,虽然还没有规定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不过隐隐约约有这个意思了。
其实何涉也有自己的打算,原来是担心楚质考中秀才,便会不思进取,考虑之后,想让楚质参加贡试,以见识科举之难,但没有想到楚质这么快醒悟,何涉放弃自己原先打算之意,可是现在又坚定自己的信念,既然楚质觉得科举艰难,那更要让他去见识一下。
按何涉的心思,反正是通过特殊途径参加贡试,而且是报着见识心态参加的,失败是理所当然的,并不用觉得可耻,经历多了,就不再害怕,丝毫不担心楚质的信心因此而受到打击,从此一撅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