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页

唐朝小地主[校对版] 1955 字 2023-03-15

可是对于这些生死仇敌,李世民体现得非常宽容,亲自出马,温言和语的招安,不仅官复原职,甚至升官提拔,不管是不是在作秀,起码做出了姿态,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以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李世民高明的地方,颇有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火烧部下与袁绍来信的风范,而且更加的彻底,完全符合世人心目中的明君圣主形象,不然,怎么使得脾性倔强的魏徵,放弃死念,为之折服。

释放众人,不仅树立形象、安抚人心、添加助力,一举多得而已,过了几年,李世民更是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可以称之为意外之喜。

政治,讲究的就是制衡,由于拥立之功,天策府的文官武将,立即取代了李渊的旧部,成为朝中新贵,逐渐滋长了骄纵之心,好像有些居功自傲,不把皇帝威严放在眼中的苗头,使得李世民震怒,以至于当众怒斥尉迟恭,敲山震虎,新贵集团才有所收敛。

刘邦为什么要大杀功臣,就是因为这样最是干脆,一了百了,子孙无忧,不过,李世民想要做个明君,肯定不能效仿,苦恼之际,魏徵、王珪等人的身影,进入了李世民的眼帘,毫不迟疑,制衡的念头,油然而生。

李建成死了,魏徵、王珪等人,在朝廷之中,毫无根基,只有依靠李世民存活,不存在背叛的可能,只是扶持他们上位,依然不能与天策府权贵抗衡,所以还要加上李渊的遗臣,萧瑀、欧阳询……

第470章 召见

扶弱抑强,才是平衡之道,所以近些年来,朝中大臣起起落落,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这种帝王心术,朝中大臣多少有几分明了,却不会宣诸于口,每当李世民为了些微小事找他们麻烦之时,罢官的罢官,贬职的贬职,全盘接受,根本没有任何辩解之语。

越是位极人臣,越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恣意骄纵之人,是绝对不会得到重用的,比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许敬宗,由于为人轻狂傲慢,即使是秦府旧邸,从龙的功臣,却迟迟得不到李世民的提拔。

反而像岑文本这样的降臣,由于办事谨慎,重于操守,能力突出,却不自傲,每遇升官,不喜反忧,并非感到才能不足,而是觉得应该多做实事,责任重大,更加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种恪守为臣之道的官员,自然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平步青云。

王珪当然清楚这个道理,在内侍的引领下,轻步走进宫殿,毕恭毕敬的行礼,在李世民的示意下,正襟危坐,朗声道:“陛下,臣与礼部、太常诸官,商议凯旋之仪,汇集成篇,请陛下过目。”

递上厚厚的奏折,自然有内侍接过,呈到御案之上。

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收敛心情,眉目带笑,根本看不出他刚才在为什么事情而烦心,轻轻点头,拿起奏折翻看。

李淳风与吕才,不愧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全才,担任太常博士,可谓是实至名归,根本没有任何水分。迎接大军凯旋归来的仪注,安排得滴水不漏,王珪重复观看几遍,想要在鸡蛋里找骨头,硬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李世民也是如此。

这样的下属,在后世肯定是没有前途的,方案做得这么完美无缺,分明就是不给领导表现的机会,使得领导体现不出优越感,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怎会予以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