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页

于子林惭愧地说:“是臣想得不周。”

“你也有你的顾虑,连州临近封州,咱们不可能长期看着他们。我吩咐了冉文清接收这批人,你再审查一遍,没什么问题,就将这批人送去兴泰,冉文清会安置好他们。”刘子岳吩咐道。

于子林松了口气:“那麻烦冉长史了。”

不然这些人留在城中,杀不得,赶不得,又放不得,还真是麻烦得很。

送去兴泰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兴泰的人绝大多数都对平王殿下忠心耿耿,而且去年还被普及了红莲教的危害,当地居民对红莲教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尤其是那些因红莲教□□而失去家园、亲人的逃难百姓。

有他们盯着,这四百人掀不起什么浪花,而且还能为兴泰补充一些劳动力。

随后,于子林去安排这批人的去处,刘子岳则回了府衙,查看近日盘查难民的卷宗。

盘查了四百多人,卷宗有好几寸厚,信息非常杂乱,但刘子岳很有耐心,硬是在案桌前坐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天黑,于子林回来,他才抬起了头。

“殿下,您连夜赶过来,辛苦了,先用膳吧。”于子林建议道。

刘子岳合上了卷宗,点头跟着于子林去了膳厅。

没有外人,两人也不遵循什么食不言寝不语了。刘子岳先吃了点东西垫垫肚子后,放下筷子对于子林说:“封州此次之乱,恐怕是有预谋的。”

这是最坏的结果,于子林脸上的笑容隐去,询问道:“殿下,您为什么这么说?”

刘子岳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道:“你没详细看盘查难民的卷宗吧?”

于子林有些不好意思:“近日城里事务繁多,臣只是询问了一下卷宗可有比较重要的信息。”

他现在要布防,调查这些难民的信息,向朝廷求援,给兴泰、广州和高州等地送信,忙得脚不沾地的,也没功夫仔细看这么厚的盘查卷宗,只是听了听下面人的汇报。

刘子岳点头表示理解,然后缓缓说道:“卷宗里记录了一个难民的口述。他说五日前的清晨,天还没亮,他还在睡梦中,就听到了喊打喊杀的声音,被惊醒后,他扒在门缝往外,看到一把尺余长的大刀落下,一个衙役的人头就滚落到了距他家门口只有半丈远的地方。他当时就吓得瘫坐在了地上,等缓过神来,赶紧叫醒了一家子,收拾了细软,带了些干粮就往外逃,这时候天刚麻麻亮,街上到处都是打杀声,还有好些地方起了火。”

于子林没想到刘子岳能记这么清楚,感慨道:“殿下真是好记性。就这个难民的口供来看,封州之变应该在凌晨左右发生的,这时候正是人睡得正熟的时候,若无预谋,不应该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