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三十一章

前面几条,还比较让人容易理解。

养殖场肯定不像农户,一家最多养个十来只鸡。

场里的鸡苗数,或许有几百只、上千只。负责照顾它们的人,肯定得有过养殖经验、勤快不偷懒,不怕脏也不怕累。

虽说“男女不限”这一条件,或许也意味着男子和妇人要凑在一起干活。但大家最关注的,反而不是这一条。

可以说,在乡下,环境奇异地同时兼具了保守和开放。

说保守,是因为村里那么多人,那么多双眼睛都看着。

没有亲属关系的男女,即便是在乡间小路上相逢,彼此问候一句,第二天风言风语也会传遍整个村子。

说开放,是因为恒朝的礼教大防,还没有后世朝代那么严重。

对于土里刨食的农人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要义。

因此谁看了谁的胳膊、谁搭过谁的膀子,虽然会惹来一些八卦闲话,甚至闹得夫妻两口子半夜大吵一架,可吵过以后,日子也不会因此过不下去。

争一口粮食活着尚且费劲呢,谁有那么多贞节牌坊要立?

每逢农忙的季节,又有哪家不是挽起衣袖裤脚,男男女女一齐下地干活?

这养鸡场既招汉子,又招妇人,自然有些令人诟病的地方。

可场里又包吃食,又能挣钱,这一缺点便显得微不足道了。

所以在“招聘公告”里,村人们最关注的,还是那个“熟识天书三百字”的要求。

“养鸡嘛,只要手脚勤快,不怕脏不怕累,也不偷奸耍滑尽够了,为何要识字啊?”

“是啊,老爷们能不能通融一点,不认字行不行呢?”

大多数人,在直播刚刚出现的时候,是很乐意跟着每期直播结尾的“识字小课堂”认认字、唱唱识字歌的。

但学习新东西,毕竟是耗费脑力的过程。

过了起初的新鲜劲儿后,许多不习惯动脑、只习惯按照祖辈方式生活下去的人,就不再跟着天上的水镜认字了。

从太守府下来的小吏,连眼皮都不掀一下。

他们并不解释这一条件的由来,只是板着脸宣布:“不只是养殖场。府里有交代,往后再招人,都得能够熟练读写天书。”

这条门槛限制,让不少人都露出了愁眉苦脸的神色。

却也有头脑机灵的,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什么,往后还会再招工?”

左边的小吏生得圆白脸,笑眯眯的。

听到这个问题,他没有回答,而是先慢条斯理地清了下喉咙。

还是村长最为知机,连忙打颜色,让自家儿媳冲了两碗鸡蛋糖水,请两个差役坐下喝了。

润过嗓子,圆白脸的小吏才不紧不慢地透露道:“据说,府君打算过段时间,找几个会种地的农把式,给府里种些东西,每月也发一贯钱啊。”

种地也发钱!

不必卖收成,光是种地这件事,就能给发钱!

前面说起养鸡场的事,还有些没养过鸡的村民不太热衷。可前后左右互相看看,在场的诸位,又有谁是没种过地的呢?

几乎小吏话音刚落,众人眼睛里都冒了绿光。

很快,便有人追问道:“照这么说,要是我这回记不下来天书三百字,下回却能记住了,也可以被选上吧?”

许多信心不够的人,都露出了摩拳擦掌的神色,看起来是要奔着下次使劲了。

但也有些人,脑子转得比旁人更快一些。

譬如大柳叶村里,村民赵壮的媳妇儿,就狠狠地扯了露出放松神色的丈夫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