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页

大唐寻情记 柳暗花溟 848 字 2022-11-25

“假如谋反之事是我二哥谋划的,那这不更说明问题吗?他先是利用大哥一时糊涂,送杨文干盔甲之事,搅动杨文干谋反,然后又让长孙无忌等人暗潜一百死士来做戏,最后出手一兴平息叛乱。好计啊好计,简直天衣无缝,若不是我知道秦王府的杜淹和我大哥手下的韦挺、王私下交往频繁,还想不到我二哥头上呢?”

“哦?有此等事?”李渊问。

“不瞒父皇说,我怕二哥威胁大哥的太子之位,私下是监视过二哥的。”他在一大堆谎言之中夹杂了一句真话,而且是很让人信服地真话,那么其他话的力量就大了,“知道他们三个常常秘会,父皇不信的话,找来韦挺、王一问便知。我可听说,当天盔甲运出长安之时,是韦挺、王做的主,当时我大哥不在诸率府,本来是不知的。”

网友上传章节 下卷之第三十章 怀疑

“不必问了,你即如此说,朕便信了你。”李渊道,心思极其不定。

秦王府的杜淹和太子诸率府的韦挺、王交好是不可能的,他们分别是自己两个儿子的心腹,太子和秦王表面平静,但其实势同水火,元吉这样说实在漏洞百出,他明明就是为了救建成而想尽办法来栽脏世民。可是--就算元吉所说的证据是假,但那番猜测却也有几分真切。

现在这事他想来也觉得有几分蹊跷,如雾里看花一样,没一点真切,真要察问清楚,追根究底,只怕他三个儿子没有一个能保住,没有一个脱得清干系。到时候,大唐必陷入混乱,更叫他情何以堪。

他招来韦挺、王来问,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两个也必是和元吉所说一样,因为元吉肯定早知会过他们,忠臣赤子要保太子,自然不要自己的性命也要赖上秦王府的杜淹。

到头来,太子谋反一事还理不清楚,就又捎带上一个秦王,这笔糊涂债要怎么解决?

现在,他心头是怀疑了世民的,假如废了太子,朝中就再没有和世民抗衡的力量,他一个皇帝,总不能和儿子玩政治争斗,军事角力,所以为了保住皇位暂稳,太子不能废。就算他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也没有办法。

而世民,也是不能查的。虽然已经极力削弱他的力量了,但世民在军中的势力依然很大,只凭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叛地事上就能看出来。这一点。他这二子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目前突厥蠢蠢欲动,大唐天下初定,他还需要这位天策上将来保大唐国泰民安,动不得呀。

这个不能碰,那个也不能碰。万分为难之机,只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找两个项杠的人,云淡风轻的平息了最好。以后再监视太子,慢慢削弱秦王之兵权,大唐才能平稳过渡,不至于这花花江山。拱手让了人去。

“那父皇的意思是?”李元吉问,心头又是紧张又是得意,因为觉得自己这一招釜底抽薪实在高,即救了大哥,又保了自己,还让父皇猜忌了二哥,断了二哥夺位之念,一举四得,真是妙得很啊。

“朕想想。”李渊心中有了决定,情绪倒平静了下来。“咱们这就回长安,让你二哥直接班师回朝。容后朕自有决断。”

“我大哥呢?”李元吉又问。

李渊沉吟片刻,“一起回京。”他说道。

李元吉暗吁了一口气,心中窃喜。

太子犯地可是谋反大罪。不但没有赐死或者囚禁,而是带回长安,这意思太明显不过了---太子没事了。他也没事了。倒霉的是他那个了不起的二哥。

武德七年六月底,高祖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从避暑之地仁智宫回到了长安,同行的有太子和齐王,而秦王三日后携兵归来,到了皇宫中听旨,然后才回到秦王府。

虽然分离不足一个月。小鱼却快想死李世民了,听到他回长安的消息,一大早就伪装成平民到城门口去等。到了地方才知道根本不能前,老百姓把秦王大军路过那条道围得水泄不通,夹道欢迎,就差黄土垫道。净水泼街了。想必人民是过怕了颠沛流离的日子。怕极了战争,想过点安生岁月。所以感谢李世民平了叛乱,带给一方水土安宁。

“这么着,别人又要妒忌咱们秦王殿下有民望了。”程咬金低声咕哝了一句,不过他觉得自己是小声说的,但他嗓门大,周围地人都听得到。好在街道上的人只注意秦王大军了,没人在意他说什么。

“老弟,事非莫言。”尉迟恭拍拍程咬金的肩道。

秦王去庆州平叛,长孙无忌和杜淹随军去了,小鸡子和素素返回长安,什钵则说要回老家看看,送信的那只队伍在离开宜君县后兵分三路。

这回小鱼非要来亲迎秦王,除了小鸡子跟着以外,尉迟恭和程咬金也随行保护。也亏了这两名身着便装的彪形大汉,否则小鱼可能会给挤成鱼干,而且也不可能跑到人山人海的最前面一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