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章 特区

大明风流 大苹果 1633 字 3个月前

南京众官员其实原本也是对张延龄发动海外作战的意图有些不明白,甚至有些误解。正如文官集团们此前普遍认为的是,张延龄这么做,完全是挑起战争,以谋取军功的行为。南京官员们也有许多人是这么想的。

但是张延龄席上一番话说的清清楚楚,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再说张延龄自己以在海外作战一年半,以极为劣势的兵力击败佛朗机国的经历也令人信服。所以,众官员对张延龄描绘的蓝图也颇为赞同。

最后,张延龄说了一番话,彻底打动了他们。

“各位大人,皇上现在下定决心要中兴我大明,罪己诏都下了,可见决心之大。我们为人臣者,自当要尽心竭力,和皇上一起完成中兴大明的重任。我大明百姓近年来生活的很苦,流离失散者颇多,故而纷乱不断。这其实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朝廷没有做到守土卫民的职责。大明朝立国一百多年,百姓的生活日渐艰难,这是我们的责任,是你我为官者之耻。所以,本人才会大力推行海贸政策,以改善我大明民生福祉,改变我大明困顿现状。大明唯有强盛起来,百姓唯有吃饱穿暖,我们这些人才算是尽到了职责,才能锦衣玉食过的安心。”

“此次本人提出在南京和广州设立贸易特区,作为大明贸易的示范,以摸索经验教训,进而可以推广至全大明各州府。这便是我的目的所在。之所以选择南京,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南京府地理优势明显,靠着长江,水路通畅。沿着长江便可出海,又可集散大明各地货物。是为大优势之地。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是因为我知道这里有一群想为大明做些实事,尽忠效力的官员们。那就是在座的各位大人。”

“我在京城,听人提及南京官员,言语颇不尊敬。有人甚至说,南京官员无权无能,只是在南京养老等死罢了。但是,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南京官员丝毫不比京城官员逊色。比如吏部尚书王大人,乃我大明状元郎,之所以来南京为官,实际上是不肯同刘瑾同流合污,所以避来南京,这是明智之举。这可不是能力有欠缺。又比如户部尚书郑大人,据我所知,郑大人当年归隐家乡,以一己之力带动乡亲们兴修水利,开垦荒土。还组织了民间团练,击败了滋扰乡民的地方山匪。这样的人,岂是庸碌之人?恰恰是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所以我选择了南京,便是因为我知道诸位大人绝对有能力将贸易特区的事情做好。”

“延龄认为,这其实也是诸位大人的一次为自己正名的机会。南京府的贸易特区的建立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我大明的中兴大业。如果我们能成功,则所有那些质疑声也都将销声匿迹。届时那些诋毁我们的人被啪啪打脸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我们为大明的中兴贡献了我们的力量,为百姓做了好事。一样可以实现我们的价值,青史留名。不知延龄的想法对是不对,还请各位大人指正。”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张延龄这一番话固然有煽动和激将的成分,但字字句句却都说到了南京众官员的心坎里。南京官员一向低人一等,被边缘化,没有真正的权力,被人看不起,这是实情。

如果有机会证明自己,展现能力和抱负,那自然是众人所希望的。现在张延龄把贸易兴国的道理讲得如此清楚,众人也都明白了这件事是可行的。对于此事的激情自然被挑动了起来。

酒酣耳热,情绪激动之下,南京军政官员们纷纷表示,要全力配合张延龄,将贸易特区这件事做好。既证明自己,也可为大明中兴做些真正的事情。

当天晚宴,张延龄固然大醉而归,座上不少官员也都喝的大醉。几名年老官员都是被抬回家的,要知道他们可都是从不醉酒,注重养生的。可见气氛之热烈,情绪之高涨。

其后数日,张延龄会同南京六部和驻军将领们进行了数场会议。召集南京各衙门大小官员,传达和宣讲建立贸易特区的相关事宜,统一上下官员的思想,确定此事为目前首要之务。

这之后,又召集了南京府的巨商大贾,各行业的手中作坊主进行座谈宣讲。

与此同时,南京街头的流动宣传队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大肆宣扬,让南京百姓们都知晓此事,营造积极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