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一封折子

大明风流 大苹果 1871 字 4个月前

为了迟缓拖延叛军的进攻,朝廷调集了大量的船只开赴南京江面水域,同朱宸濠作战。朱厚照留下的两艘铁甲战船倒是派上了用场,朱厚照亲自率领,赶往南京江面作战。</p>

不知道是因为朱厚照亲自赶到振奋了士气还是什么原因,乌七八糟凑起来的两万水军虽然损失巨大,但是却让朱宸濠的水军在庐州巢湖和当涂的进攻受阻。之前气势如虹顺江而下势如破竹的气势被阻断。直到九月中,对方攻到南京近郊的浦口渡口。</p>

而于此同时,张忠回来了。跟他一起回来的不是张延龄,而是他的部将张隐。张隐只带着一条铁甲战船和两百多名士兵回来了。这让朱厚照鼻子都要气歪了。</p>

“这是抗旨啊,皇上。”江斌的一句话点燃了朱厚照的怒火,这个张延龄,居然敢抗旨不回,简直太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这是对自己的蔑视,对朝廷社稷的不忠。</p>

朱厚照气势汹汹的质问张隐,为何张延龄不亲自回来。</p>

张隐取出张延龄写的奏折呈递了上去。那是一份长长的奏折。朱厚照坐了下来,耐着性子开始奏折。</p>

“臣张延龄叩见皇上,臣惊闻朱宸濠起兵造反之事,甚为震惊。恨不得立刻回国,为皇上分忧,平复叛乱。此贼辜负皇上信任,野心勃勃,罪该万死。皇上心中定然愤怒之极。此时干系大明江山社稷,臣理当为皇上为大明江山社稷尽忠分忧。”</p>

朱厚照的鼻子冷哼了一下,撇了撇嘴。站在一旁的江斌伸着脖子想偷看那封奏折,却遇到了张隐冷漠凌厉的目光,于是缩回了脖子。</p>

“然臣深思熟虑之后,却不能答应皇上的要求,不能回国平叛。皇上看到此言,必然心中愤怒。请皇上耐心读完此信,便知臣之苦心。首先,臣认为,平叛之事,并非非臣不可。朝中人才济济,可领军平叛这众多。臣知皇上对臣之信赖,认为臣回国必能平叛,臣感谢皇上的信任和厚爱。但皇上这么做,事实上是否定了其他朝臣的能力。文武百官不用,而从南洋战场召回臣平叛,在他人看来,便是对他们的能力的怀疑,对他们的不信任。这么做,会伤了文武百官的心,此事大大的不妥。皇上聪慧之人,细思便知。”</p>

朱厚照原本激动的情绪,开始慢慢的平复。他不得不承认张延龄说的是有道理的。自己大老远的叫张延龄回来平叛,事实上会让其他文武官员陷入尴尬之中。这一点,自己倒是没考虑道。</p>

“……除此之外,臣还必须和皇上说出肺腑之言。皇上即位以来,大明叛乱不断,纷纷扰扰,国事纷纷。皇上自己也明白,国中如此纷乱,必会引发天下议论。有些人会乘机鼓动舆论,将这些归咎于皇上身上。皇上应该心里很清楚,有多少人私底下议论皇上的行为,将之同大明的混乱局面联系起来。臣自不敢言君之非,但皇上可曾扪心自省,为何大明纷乱不断,没有安宁之日?”</p>

朱厚照不自在的这动着身体,额头见汗。</p>

“在臣看来,除了一些其他原因之外,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大明国力疲衰,百姓穷困。我大明的那些弊端若不解决,天下人过不上好日子,没饭吃,没衣穿,穷困潦倒之际,便会很容易被有心之人煽动造反。这怪不得百姓。百姓无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然会对朝廷失去信赖。为了活命,自然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都敢参与。左右是个死而已。臣认为,解决混乱的根源便是要彻底解决国弱民贫的局面,缓解和解决国中之弊。这本就是朝廷的职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