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李泌见建宁王

李泌不明白李炎的意思。

只听到李炎继续说道:“刚刚泌公说到了《殖拓论》,殖拓论所说的,这天下粮食所产为定数,人口多了,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口,世道就会陷入乱世。”

“可是要我说,如今大唐天下的田地,还远没有到养活不起天下百姓的时候,我就记得长安的谷仓和武库,在逃离长安的时候都是满的,关中各地也粮食充足,可天下为什么还是乱了呢?”

李泌沉默了一下,竟然有些跟不上李炎跳脱的思路。

李炎说道:“皇爷爷这样的天子,一日所需也不过是三餐,所用的也不过是几套衣服,他就算是再娇奢,一年也用不了多少钱。”

“百官公卿也是如此,他们再有钱,吃饭也是一张嘴,穿衣服也是一套衣服,说的不好听一点,死后也不过一捧土。”

“这些人能拥有良田千亩,他们能种田呢?”

李泌隐隐约约明白了李炎的意思。

李炎继续说道:“要我说,这大唐的问题就出在一个‘均’字上。”

“世家门阀,公卿贵族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不均,天下的财富都流向了前者,百姓辛苦种田劳作一年却只能果腹,遭遇一点灾祸就要卖儿鬻女,这是天下第一个‘不均’。”

李泌点头,也赞同李炎的说法。

李泌是个简朴的人,但是自从朝廷从灵武迁往凤翔府,战事稍有些缓解之后,凤翔府也很快刮起了娇奢之风。

朝廷也拿出了大量的土地封赏功臣,关中的土地兼并更加的严重。

李泌当然清楚兼并的坏处,所谓的恒产者有恒心,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的百姓,又要拿什么为大唐作战呢?

到了陇右,李泌也知道建宁王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大索貌阅清丈土地,逼迫大户拆分户口,变卖多占的土地,然后给普通百姓授田。

这也是为什么陇右富庶,军民敢战的原因。

这下李泌对于李炎是肃然起敬了,能够想到这一层的,已经是有了圣明之君的气象了。

李炎继续说道:“除了贫贵不均,大唐还有很多不均。”

“天下物资云集两京,抽天下赋税供养两京,京畿和河东江淮的不均。”

“重视门第出身,科举考试行卷成风,士族高门子弟和寒门学子之间的不均。”

“贵京官而轻地方,朝廷大臣都以外放为任为耻,京官青云直上而地方官蹉跎难迁的不均。”

李炎叹息一声说道:“江伦所言的《殖拓论》,立意深远,是从宏观上总结的历史规律,自然是值得警醒的。”

“可是大唐还没有到书中那种地步,要知道如今大唐最大的问题,不是物产不丰,也不是人口太多,而是这‘不均’。”

李泌凝视建宁王,他没想到李炎年纪轻轻,竟然能够如此透彻的看出天下的问题。

他哪里知道,李炎这一套,也是从后世史书中看来的。

安禄山叛乱,本质上是京畿关中和河北河东的分配不均。

而后世纠缠整个中晚唐的牛李党争,也是高门大族和寒门之间的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