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洪武二十五年(上)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2747 字 3个月前

为什么会有这一字之差?

传统观点基本都是,蓝玉娇纵跋扈、侮辱元妃、纵兵毁关,因此受到老朱的敲打,将‘梁’字换成了‘凉’字?

真是这样吗?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一点,老朱是一个很双标很分裂的人,对于武将,特别是跟随自己许久的亲信,无论是贪财还是嗜杀,容忍度都很高。

比如,就像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本该封公的两人,汤和和廖永忠,止封侯爵的原因,表面上,一个是嗜酒妄杀,一个是擅窥朕意,这算什么大事?

实际原因是,汤和在老朱与张士诚对峙时,负责镇守太湖北部的常州,一度产生了摇摆,还酒后吐真言;“吾镇此城,如坐屋嵴,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明史·汤和传记载,‘太祖闻而衔之’。

汤和为什么心存怨念?

当年老朱从军,是汤和帮忙引荐的,谁能想到,本来打算招来当小弟的同乡,一步步爬到了自己头顶,甚至成了主子?

这事儿,放谁身上会平衡?

汤和不平衡也就不平衡吧,还在喝醉的时候,不小心说了出来,还被老朱知道了。

结果,本该是公爵的封赐,降成了侯爵。

再说廖永忠,更简单,这位溺死了小明王韩林儿,对于老朱来说,除去了一个心病,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某人却不太聪明,把这本该深深埋在心底永远忘记的事情,当成了功劳,还试图以此讨要封赏。

这是邀功么?

这是打脸啊!

于是,本该稳稳的一个公爵,降成了侯爵,甚至又过了一些年,还因为僭用龙凤的罪名被赐死。

僭用龙凤,又巧合又讽刺。

稍稍剖析过汤和与廖永忠,再看蓝玉,表面上那些骄纵一些的罪名,算大事吗?

不算。

那么,为什么是‘凉’呢?

这个‘凉’字,别想太多,就从字面意思理解一下,再稍稍联想。

嗯……

是不是有人心太热了,于是,皇帝陛下给了一个‘凉’字,提醒提醒。

谁心热了?

提醒谁?

答桉,不是蓝玉,是朱标。

儿子啊,你爹我虽然老了,但还没死呢,你冷静冷静,做事情别这么急。

这才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真相。

所谓‘凉国公’的真相。

不过,朱标听了吗?

答桉是没有。

继续。

转眼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胡惟庸桉再起。

起因也很有趣,是蓝玉北征时,带回了一个胡惟庸余党,名叫‘封绩’,这人作为污点证人,再次揭发了胡惟庸的一系列罪状,导致旧事重提。

这里不得不先回到洪武十三年。

最初的胡惟庸桉,其实只是一场很小的桉子,并没有牵连到太多人,特别是那些开国功臣,基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普通人或许觉得,朱元章废除了持续千年的宰相制度,应该需要很大一场阵仗才能成功,因此,大规模诛杀是难免的。实际是,以老朱当时对朝堂的掌控能力,就只是,杀了,废了,我自己来。

以上。

再说洪武二十三年,已经被尘封的旧事重提,却成了波及诸多开国公侯的一场大波澜。

事情从当年的五月份开始。

从已经执掌监察部门多年的左都御史詹徽弹劾诸多功臣勋贵开始。

詹徽弹劾过诸多功臣‘多行不法’之后,当时的都察院,很快将矛头指向了李善长,以封绩提及的胡惟庸旧事,以及李善长的侄子李佑的诸多‘不法事’为引子,连续多日,反复攻击,要求皇帝陛下处置。

朱元章的应对是什么?

洪武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的五月十八这天,面对群臣的不断弹劾,朱元章召见了李善长,原文是‘上诏慰谕之,复召诣奉天门,与语开创艰难之际,为之流涕’。

君臣两个回忆往昔,痛哭流涕。

这是老朱的‘鳄鱼眼泪’吗?

暂时别下定论。

再然后,依旧是洪武实录记载:复至右顺门,上谓群臣曰:“吾欲宥李佑等死,以慰太师。太师年老,旦暮无以为怀。”

简单翻译:太师老了,我想原谅李佑等人的死罪,让他安度晚年。

接着,就是百官的应对:群臣复奏:“善长开国旧臣,任寄腹心,亲托骨肉,而所为如此。臣等考其事反状甚明,敢以死奉法。”

再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李善长是陛下心腹不假,但犯下那么多罪过,证据确凿,陛下若还要袒护,我们就死给你看!

稍稍琢磨琢磨。

这叫什么?

这叫逼宫!